都說現在的寶寶因為被寵愛太多, 抗挫能力弱爆了, 一不小心就養出溫室裡的花朵, 於是“挫折教育”一詞應運而生, 很多家長也開始著手從小實施挫折教育。 然而, “挫折教育”並不是你所想的那樣……
抗挫能力弱, 誰的錯?從大孩子遭遇不如意動不動就離家出走, 甚至跳樓自殺, 到小孩子一點點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情緒激動, 長時間陷入負面情緒中難以自拔, 安撫無效, 越來越多的孩子就像溫室裡的花朵, 抗挫能力“簡直弱爆了”。 不禁讓我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孩子抗挫能力弱, 究竟是誰的錯?在這樣一個普遍抗挫能力弱的大環境下,
Advertisiment
那些性格外向、大大咧咧、凡事不那麼在乎的孩子, 在遭遇挫折時, 似乎更容易面對;而那些敏感、謹慎、對人對己要求都高的孩子則相反。 不過, 這並不表明孩子的氣質類型與抗挫折能力強弱必然相關。 事實上, 無論哪種氣質類型的孩子都有可能分化為抗挫折能力“強”和“弱”這兩種類型。
若深入分析就會發現, 導致孩子抗挫折能力出現差異的根源很大程度是在於家庭——家長自身遭遇挫折時如何應對, 在孩子面臨挫折產生挫敗感時家長如何對待孩子, 家長能否利用一切機會協助孩子學會面對挫折……這些才是導致差異的根本原因。
Advertisiment
當感覺孩子抗挫能力弱時, 很多家長想的都是——從孩子入手去改造他, 以為如此就可以讓孩子堅強一些。 殊不知, 孩子本身並沒有錯, 也並不存在問題。 “改造孩子, 使其堅強”的做法治不了本, 甚至連標也治不了。
這些年, 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認為這個事情應該從小抓起。 於是, 在寶寶遭遇挫敗、出現挫折感時, 就有家長嘗試著狠下心, 採取冷漠面對的方式。
甚至有一部分家長在孩子才幾個月大時就開始著手開展“抗挫訓練”:孩子哭了, 故意讓他多哭一會兒, 不予理睬;孩子有需求, 故意拖延一會兒, 意在讓孩子明白, 他需要學會克制, 學會堅強地面對。 可是, 小寶寶是活在當下的, 這樣的方式真的能提升抗挫能力嗎?絕非如此!
Advertisiment
最常見的是, 當孩子有情緒而哭鬧時, 不少家長會說:“不要哭!別哭!勇敢的孩子不哭!”以此半強迫半勸說地使孩子止住哭聲。 對男孩, 大家的要求會更苛刻些。 “男兒有淚不輕彈”, 這個觀念自古以來就深入人心, 也成了我們養育男孩的一條準則。
然而, 這樣的方式常常使我們的孩子貌似強大, 實則內心很脆弱。 他們的“強大”成了掩蓋內心恐懼、討好家長的面具, 這張面具不過糊了一層薄薄的紙, 稍稍用點力, 一捅即破。 這也是很多孩子上了大學(甚至在中學)稍微經受點挫折就跳樓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 當他內心脆弱時, 無法從父母那裡得到支持與幫助,
Advertisiment
所以, 這種貌似合理的挫折教育的方式最終會陷入“越教育, 抗挫折能力越弱”的惡性循環, 適得其反。 或者貌似效果很好, 實則經不起考驗。
挫折教育, 究竟為何物?實際上, 人這一輩子從來都不缺經受挫折的機會。 我們無需人為地製造機會讓孩子去經受所謂的“挫折教育”。
孩子在現在及未來能不能經受住挫折, 也不取決於他曾經受過多少挫折, 而取決於他以什麼樣的方式面對挫折。 所以, 挫折教育的重心不在以挫折打磨孩子。 不恰當的打磨只會讓孩子的心碎裂如泥, 而不是讓他百煉成鋼。
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引導孩子面對挫折時無所畏懼, 看到挫折紙老虎的本質, 戰勝它, 前景依然光明,
Advertisiment
真正的挫折教育應分為兩個部分:
其一, 在遭遇挫折時, 懂得如何排解負面情緒。 情緒處理好了, 我們就不會為負面情緒所苦, 依然陽光地走向未來。
其二, 在遭遇挫折時, 看到負面事件背後的積極意義, 學會以智慧去轉化。
如何養育出內心強大的“抗挫寶寶”?如此, 要養育一個內心強大的“抗挫寶寶”, 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在孩子遭遇挫折產生挫敗感或者畏難情緒時, 做他堅強的後盾, 給他心理支持。
支援的方式有共情, 允許他發洩, 在孩子發洩時, 平靜地守候在他旁邊, 甚至通過擁抱、輕撫後背等方式給予安撫(但是,這種安撫要有度,讓孩子感受到只要他需要,我們就在他身邊,同時也給他自己排解情緒的機會即可),而不是將他冷落一旁。等孩子稍大點,我們還可以引導他以安全而合乎社會規範的方式(如創設發洩角,畫出他的壞情緒以及如何應對)釋放情緒,或者跟他一起商量應對的辦法,為孩子的內心清理出一片澄明的天空。
2、利用一切機會,引導孩子學會以積極的正向的思維模式看問題。
要做到這點,我們自己先要嘗試凡事去看看它的積極意義,我們自己做到了,孩子自然會受到我們的影響。沒有比身教更能打動孩子的了。“雖然……(導致挫敗的原因及情緒定義)但是……(積極的意義)”,這樣的句式可以幫助我們在舒緩情緒的同時,看到更多光明之處,不妨經常嘗試。就算某個事件帶來的只有挫敗感,我們暫時看不到其積極意義,但至少我們懂得了這樣的方式不行,這便是其積極意義。換個思路,海闊天空。
3、避免二元對立,掌握轉化的智慧。
此路不通時,試試尋找第3、4、5……N條路,能找到幾條算幾條,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受我們的影響,會形成一種習慣性的反應模式——相信凡事都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此路不通,他路必通。這種信念是支持孩子戰勝挫折、避免被挫敗感障礙我們智慧生起的最強大的力量。
所有這些,不需要刻意創造機會去做,日常生活中,吃飯穿衣玩玩具,這種契機比比皆是。有心,處處挫折處處教育,處處雲遮霧罩又處處光明普照。
甚至通過擁抱、輕撫後背等方式給予安撫(但是,這種安撫要有度,讓孩子感受到只要他需要,我們就在他身邊,同時也給他自己排解情緒的機會即可),而不是將他冷落一旁。等孩子稍大點,我們還可以引導他以安全而合乎社會規範的方式(如創設發洩角,畫出他的壞情緒以及如何應對)釋放情緒,或者跟他一起商量應對的辦法,為孩子的內心清理出一片澄明的天空。2、利用一切機會,引導孩子學會以積極的正向的思維模式看問題。
要做到這點,我們自己先要嘗試凡事去看看它的積極意義,我們自己做到了,孩子自然會受到我們的影響。沒有比身教更能打動孩子的了。“雖然……(導致挫敗的原因及情緒定義)但是……(積極的意義)”,這樣的句式可以幫助我們在舒緩情緒的同時,看到更多光明之處,不妨經常嘗試。就算某個事件帶來的只有挫敗感,我們暫時看不到其積極意義,但至少我們懂得了這樣的方式不行,這便是其積極意義。換個思路,海闊天空。
3、避免二元對立,掌握轉化的智慧。
此路不通時,試試尋找第3、4、5……N條路,能找到幾條算幾條,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受我們的影響,會形成一種習慣性的反應模式——相信凡事都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此路不通,他路必通。這種信念是支持孩子戰勝挫折、避免被挫敗感障礙我們智慧生起的最強大的力量。
所有這些,不需要刻意創造機會去做,日常生活中,吃飯穿衣玩玩具,這種契機比比皆是。有心,處處挫折處處教育,處處雲遮霧罩又處處光明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