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論到哪兒, 都要帶著她的小熊布偶, 雖然小熊已被抱得破爛不堪, 可她就是對其他漂亮玩具不屑一顧, 如果小熊不見了就坐臥不寧, 一定要找到才甘休;寶寶睡覺的時候總是喜歡抓著父母的手, 父母總是要等他睡著了才能把手拿開……此時, 作為父母的你, 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疏導呢?
正常的“戀物”不是病
親子依戀是嬰幼兒時期很重要的心理需求。 它的表現之一, 就是對皮膚和身體接觸的需要。 所謂“皮膚饑渴”, 就是說, 人存在著身體接觸的需要, 尤其是在嬰幼兒階段更為強烈, 在舒適的身體接觸中,
Advertisiment
一般來說, 只要寶寶對物品的迷戀程度沒有影響到生活作息, 那麼家長就無需過度擔心。 除非是寶寶的依戀行為變成了極端狀態, 幾乎要把依戀物品24小時帶在身邊,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戀物情結有原因
寶寶為什麼會出現“戀物”情結, 專家研究發現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
很早讓寶寶開始在兒童房裡單獨入睡, 初入幼稚園環境變化所導致――陌生環境或陌生人群會給寶寶帶來很大的刺激。 很多家庭居住條件優越, 很早讓寶寶在兒童房單獨入睡;或者寶寶初入園時, 環境的變化會導致出現各種偏異行為, 戀物就是其中一種, 寶寶會設法通過各種感官來安撫自身的情緒欲望。
父母工作忙, 孩子由嚴肅的全職保姆一手帶大, 往往與動畫相伴成長――在依戀形成的關鍵期, 寶寶希望得到父母的撫摸和疼愛。 如果父母經常與寶寶分離, 由動畫片陪伴、由嚴肅的全職保姆一手帶大,
Advertisiment
注重讓孩子上早教班, 但生活中卻認為孩子嬉戲玩鬧是“浪費時間”――和家長嬉戲玩鬧的需求在嬰幼兒的身上表現得尤為強烈。 在舒適的身體接觸中, 寶寶得到的不僅是感知覺的發展, 還得到了心理上的放鬆, 能夠減少緊張感。 所以, 寶寶所“戀”之物都是那些小被子、毛絨玩具等比較柔軟的東西。
妙招幫寶寶轉移“戀物”
寶寶出現了“戀物”情結, 媽媽該怎麼辦?在此推薦八大妙招給媽媽們一些幫助。
日常的、無條件地擁抱孩子――就算孩子做錯了事感到不安, 也可以擁抱他。 經常性的擁抱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別怕,
Advertisiment
鼓勵比懲罰有效――父母需耐心地處理孩子的堅持。 有些父母會使用一些過激的方式, 如把辣椒塗在奶嘴上, 塗辣椒具有懲罰的意味, 甚至會讓孩子產生恐懼, 這種影響值得深思。 懲罰或給予孩子太大壓力, 可能會令孩子養成其他更不好的習慣。
養成睡前良好習慣――有的家長為了解脫自己, 總是對孩子說:“自己抱一個你最喜歡的玩具、被子去睡覺。 ”這為孩子養成不良習慣提供了最佳理由。 所以, 家長應鼓勵孩子睡覺時不要抱娃娃、吸奶嘴等, 讓他什麼都不要做, 好好睡覺。
陪寶寶一段時間――很多幼兒是在入睡前的不安中染上“戀物癮”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獨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讀一兩個美妙的童話,等孩子睡著再離開,就不會使他對包被、小熊之類物品過度依戀,一定會令他非常安心。
合理借助外在力量――幼稚園的老師,疼他的爺爺奶奶的鼓勵,可以轉移孩子對物品的依賴。但切記不要因此而給孩子過多的壓力,或是要求他立即改掉這些習慣。太多的壓力或過於強迫孩子,有可能會使孩子更執著地依戀這些物品。
設置情境主動遷移――幫助孩子設定情境或角色,讓孩子把所“戀”之物心甘情願地送給自己最喜歡的小朋友。比如,孩子既喜歡那條粉紅色的小手帕,又喜歡阿姨剛生下來的小寶寶。媽媽可以溫和地引導孩子把小手帕送給小寶寶,做個有愛心的小姐姐。
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矯正――三四歲的孩子要比兩歲前的幼兒較易改善。應選擇孩子壓力較少的年齡階段來矯正,比如第一次上幼稚園,就不是處理問題的好時機。每個轉捩點孩子都要有一定的適應期,過渡一下再以溫和的方式矯正要更有效些。
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鋼筋水泥固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人們深受其害,就不要埋怨孩子們了!可以多帶孩子做室外活動,多交幾個好朋友;或者出外郊遊,欣賞人文、自然景觀,開闊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開朗了,對物品的依戀自然也會減少。
陪寶寶一段時間――很多幼兒是在入睡前的不安中染上“戀物癮”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獨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讀一兩個美妙的童話,等孩子睡著再離開,就不會使他對包被、小熊之類物品過度依戀,一定會令他非常安心。
合理借助外在力量――幼稚園的老師,疼他的爺爺奶奶的鼓勵,可以轉移孩子對物品的依賴。但切記不要因此而給孩子過多的壓力,或是要求他立即改掉這些習慣。太多的壓力或過於強迫孩子,有可能會使孩子更執著地依戀這些物品。
設置情境主動遷移――幫助孩子設定情境或角色,讓孩子把所“戀”之物心甘情願地送給自己最喜歡的小朋友。比如,孩子既喜歡那條粉紅色的小手帕,又喜歡阿姨剛生下來的小寶寶。媽媽可以溫和地引導孩子把小手帕送給小寶寶,做個有愛心的小姐姐。
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矯正――三四歲的孩子要比兩歲前的幼兒較易改善。應選擇孩子壓力較少的年齡階段來矯正,比如第一次上幼稚園,就不是處理問題的好時機。每個轉捩點孩子都要有一定的適應期,過渡一下再以溫和的方式矯正要更有效些。
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鋼筋水泥固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人們深受其害,就不要埋怨孩子們了!可以多帶孩子做室外活動,多交幾個好朋友;或者出外郊遊,欣賞人文、自然景觀,開闊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開朗了,對物品的依戀自然也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