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妊娠期過分潔淨會使抵抗力下降

我家媳婦懷上孩子了, 這是一件大喜事, 我們全家都特高興, 但高興之餘, 也為一點小事鬧了些矛盾, 讓人很掃興。

剛得知兒媳懷孕的消息時, 兒子就鄭重地向全家人宣佈:“從現在起, 阿香不准進廚房了, 免得油煙熏了肚子裡的孩子。 ”我們都覺得這是可以理解的。 接著兒子又宣佈了新的規定:阿香洗手後, 不能用毛巾擦手, 原因是毛巾上有細菌, 會對胎兒不利。 擦不擦手本是兒媳自己的事, 我們用不著操心, 可是後來發生的幾件事卻讓家人很是尷尬。

記得一次晚飯時間, 我做好了飯端上桌, 就等全家人落座就餐。

Advertisiment
兒媳洗手後, 因不能隨便擦手, 只得坐在桌子邊等手幹了再吃飯。 可是, 這一等卻足足耗費了十來分鐘, 害得全家人都得坐在桌旁陪著乾等。

還有一次最讓我生氣, 我洗完雞肉後, 用肥皂洗了手, 揩幹後就去拿電飯煲準備做飯, 誰知被兒子看見了, 趕緊過來奪下電飯煲, 說我的手洗了生雞肉, 怎麼可以又碰電飯煲!那麼多的細菌污染, 吃下去不知有什麼後果!爾後, 他將電飯煲放在水龍頭上洗了十幾分鐘。 我當時感到非常莫名其妙, 也有些委屈:生活中哪來這麼多的細菌!我一直都是這麼做飯的, 也沒見誰吃了得過什麼病。 幾十年如一日, 兒子吃我的飯長大的, 怎麼現在就不乾淨了?有細菌污染了?會傳染給BB了?

Advertisiment

類似的事情又發生了很多次, 範圍已不再是做飯和洗手, 而是擴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吃飯的筷子和碗一定要剛剛從消毒碗櫃裡拿出來的;吃剩的飯菜決不能留到下一餐;家裡的馬桶撥為兒媳專用, 每次她用過後都要消毒, 而我和其他人只能去上那個蹲式的;兒子還新購置了紫外燈, 每天在房間定時消毒, 家裡充滿了臭氧和消毒水的難聞味道;兒媳的衣服要用專門的盆子和肥皂洗等。

終於有一日, 我忍無可忍, 和兒子吵了一架, 一氣之下, 準備收拾包袱回老家。 兒子一看我是真的生氣了, 就和兒媳輪番來勸我。 兒子向我道歉, 並給我做了詳細的解釋, 他是擔心媳婦吃了細菌污染的食品會影響胎兒。 現在一對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

Advertisiment
都很注重優生優育, 哪家的孩子不是寶貝疙瘩?我們再苦再累, 也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沒辦法呀!

兒子的一番話, 說得我無言以對。 也許現在孩子的養育方法和以前真的不一樣了。 唉, 難道我真是落伍了?可是, 防細菌要防到這個份上, 我還是有點不信, 以前的小孩沒這麼多窮講究, 不也照樣養得好好的?

醫生點評:看了文章, 真為那位整天圍著老婆忙前忙後, 拿著各種“生化武器”滅菌殺毒的丈夫感到緊張。 其實, 即便家裡再乾淨, 消毒再徹底, 這場細菌戰只怕也永遠不會有結果的——細菌無處不在, 要想徹底消滅它們是不可能的, 而且沒有必要。

人們之所以對細菌如此深惡痛絕, 是因為細菌會傳播疾病。

Advertisiment
但對細菌“格殺勿論”的做法並不妥當。

首先, 並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會引起疾病。 細菌分為有益菌、非致病菌、條件致病菌和致病菌。 前兩者不致病, 甚至可能對機體有益;條件致病菌也只在特定條件下(如機體抵抗力下降, 皮膚黏膜存在破損等時)才致病;致病菌則與疾病密切相關。

俗話說“病從口入”, 飯前洗手是對的, 但用不著連毛巾都不能揩。 通常細菌在乾燥的環境中不易生長, 毛巾只要掛在通風的位置, 保持乾燥, 揩一下手是不會引起細菌污染的。 當然, 如果家裡條件允許, 採用電吹風裝置把手烘乾是最科學的方法。

其次, 人類在與細菌的戰鬥中, 並不是“坐以待斃”, 人體自有一整套強大的“防禦系統”與之抗衡。

皮膚是我們的第一道防線,

Advertisiment
在肌膚完好的情況下, 能發揮較強的免疫功能, 保護人體不受侵犯。 即使不慎讓細菌突破皮膚黏膜屏障進入體內, 還有淋巴系統會起作用, 把那些入侵的病原體一一殲滅。 只要和病原體交過一次手後, 機體就會產生相應的抗體, 下次同樣的病原體再來入侵時, 這些抗體就會像“導彈攔截系統”一樣, 迅速與病原體結合, 最終將病原體消滅。 這也是臨床免疫接種的原理。

因此, 要預防細菌和病毒感染, 保證營養供給、積極鍛煉身體、提高機體抵抗力才是關鍵, 孕婦更是如此。 不吃變質的食物, 對冷凍食品進行高溫加熱處理, 如果有外傷, 正確包紮處理或治療, 是避免病原體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順便提一句, 過分潔淨的環境會使機體抵抗力下降, 反而對健康不利。妊娠是生理過程,預防感染是可取的,但不必像文中的兒子那樣“草木皆兵”。想想婆婆的話:“以前的小孩沒這麼多窮講究,不也照樣養得好好的?”似乎不無道理。

細菌並未在兒媳身上挑起事端,兒子又何必在家中製造“硝煙”呢?

反而對健康不利。妊娠是生理過程,預防感染是可取的,但不必像文中的兒子那樣“草木皆兵”。想想婆婆的話:“以前的小孩沒這麼多窮講究,不也照樣養得好好的?”似乎不無道理。

細菌並未在兒媳身上挑起事端,兒子又何必在家中製造“硝煙”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