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妙用獎勵與懲罰

父母親總也想不通, 自己小時候都傻傻的, 很容易就中了大人的圈套, 爸爸說給買包糖果, 小時候的自己就樂呵呵地;媽媽表揚了一句“你真聰明“, 那一天自己都喜滋滋地。 可現在的孩子呢?表揚多了, 孩子就驕傲地翹起了尾巴, 要求一個比一個提得高;批評多了, 孩子就渾身泄了氣, 再討好也沒用了。 該怎樣妙用獎懲, 讓孩子開心地接受表揚, 認真地接受批評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獎 勵 篇 誤區:
1.不分情況濫用獎勵, 使孩子學會“要脅”家長 “乖孩子, 快起床, 媽媽晚上回來給你帶玩具……” 2.對孩子早已熟練的行為也讚不絕口,

Advertisiment
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聽不得批評 “唉呀, 乖孩子每天都自己穿衣服, 比其他小朋友都能幹!” 3.只重視物質獎勵, 養成孩子嬌奢攀比的習氣, 不愛惜物品, 不珍惜他人勞動。 “把這個記住, 媽媽就帶你吃肯德基”、“畫完這個, 就去買玩具”…… 4.吝於表揚, 傷害和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使孩子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其他小朋友都有那麼多小紅花, 怎麼你的小紅花這麼少啊?” 如何妙用?
1.有言在先:事先向孩子明確傳達父母們期望的行為是什麼。 比如“媽媽希望你玩好遊戲後, 自己把玩具收拾起來, 這樣才是愛整潔的孩子”、“你要學會自己穿衣服, 這是大孩子應該做的。 ”知道某些行為會獲得父母的喜愛和大家的歡迎, 孩子就產生了做出良好行為的動力。
Advertisiment
2.及時獎勵:表揚孩子必須注意時效性。 例如孩子主動掃地了, 父母們要及時肯定。 同時, 表揚不等於亂戴高帽, 一定要有針對性, 讓孩子知道具體“好”在哪裡, 比如孩子愛勞動、勇於改正缺點等等。 3.並駕齊驅:採取合適的表揚方式, 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互結合。 父母們要發自內心地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你做得很好”, 並且擁抱、撫摸、親吻孩子, 用肢體語言傳達對孩子的支援。 何時應採用物質獎勵呢?爸爸媽媽最好等孩子自己提出要求, 之後共同商量並明確指出:必須通過哪些方面的努力才能得到這份禮物。 4.制訂規則:要獎勵習慣養成、學習表現等長期行為, 可以使用“代幣制”。 爸爸媽媽在紙上畫好方格,
Advertisiment
與孩子達成協議:每次表現良好, 就畫上紅圈或往上升一級, 每次表現不好, 就畫上藍圈或往下降一級。 一個月或幾個月下來, 紅圈達到一定數量或上升到一定級數, 就可以實現孩子的願望。 懲 罰 篇 誤區:
1.恐嚇威脅孩子, 年幼的孩子很容易因此變得膽小怕事, 敏感多慮。 “你再不聽話, 我就把你扔了, 讓大灰狼吃掉” 2.諷刺貶低孩子, 使孩子從小自卑, 自我否定。 “真沒出息, 看你長大能做什麼!” 3.訓教孩子沒完沒了, 牽扯出陳年老賬, 使孩子對爸爸媽媽的話無動於衷。 “我的話你怎麼就是不聽, 說了多少次了, 昨天才剛跟你說過……” 4.不分青紅皂白體罰孩子, 造成生理、心理雙重打擊。 “真是不打不行, 一定要好好教訓你一下!” 如何妙用?
1.以德服人:接納孩子,
Advertisiment
要以瞭解具體情況是前提。 無論孩子做了多大的錯事, 父母們自己先要靜下心來, 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心裡不開心, 能告訴我是為什麼嗎?”父母們這麼一說, 孩子就對達人產生了信任感, 感受到父母們對自己的理解, 很自然就承認自己的過失。 要瞭解孩子具體做了什麼錯事、更要弄清楚他為什麼會這麼做, 可能在某些現象背後孩子確實有自己子的道理。 2.寬容真誠:孩子年齡小, 是非觀念不強, 情緒容易波動, 他們往往在做事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以符合規則, 因此不必把他們的錯事刻意誇大。 比如幾個孩子湊在一起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看見飯桌上好吃的菜就要夾來自己吃……。
Advertisiment
對於這些現象, 父母親要寬容處理, 向孩子說明並示範正確的行為, 做出榜樣, 不要刻意用“搗亂”“沒禮貌”等嚴重的詞語給孩子“定罪”。 3.曉之以理:無論對孩子懲罰與否, 在此之前都要說理。 說理要就事論事, 簡明直接, 用孩子能理解的話來講。 最關鍵要說明兩點:第一, 為什麼犯了這個錯誤要懲罰;第二, 怎麼做才是好的。 如果父母親反復嘮叨, 講的都是大道理, 孩子只會越聽越糊塗, 越聽越不耐煩, 最終產生逆反心理, 索性不聽了。 4.故意忽視:如果孩子做出了無理取鬧的行為, 例如無端發脾氣, 無端哭鬧等, 最好的辦法是父母親故意不予理睬, 只顧做自己的事情。 孩子做出這些行為, 主要是為了吸引大人注意或提出要求。 一旦他們發現父母親不吃這一套, 自然也就不再哭鬧了。故意忽視切忌半途而廢,最終向孩子妥協。他們一旦得逞就更覺得這一招有用,以後還會變本加厲。 5.將功補過:必要的懲罰是應當的,但懲罰並不見得就是訓斥、罰站、關房間等,還可以懲罰孩子收拾盤子、自己洗襪子、打掃房間等等。把這些他們平時不去做也不喜歡做的事情作為懲罰方式,既可以起到警戒作用,又可以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有研究表明,讓孩子負責簡單的家務勞動,能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自然也就不再哭鬧了。故意忽視切忌半途而廢,最終向孩子妥協。他們一旦得逞就更覺得這一招有用,以後還會變本加厲。 5.將功補過:必要的懲罰是應當的,但懲罰並不見得就是訓斥、罰站、關房間等,還可以懲罰孩子收拾盤子、自己洗襪子、打掃房間等等。把這些他們平時不去做也不喜歡做的事情作為懲罰方式,既可以起到警戒作用,又可以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有研究表明,讓孩子負責簡單的家務勞動,能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