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妥善對待幼兒抗拒

3歲左右的孩子, 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所以講話時已不用“孩子”、“媛媛”、“強強”等第三人稱來稱呼自己, 而是改用第一人稱“我”來表達自己。 這種變化, 稱為幼兒的自我意識形成, 是心理發育過程中一個重大的轉折。 當現實與他們的願望並不一致, 或父母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時, 就會出現對抗情緒與行為表現。 在兒童心理學中, 把這種對抗現象稱為“幼兒抗拒症”, 把這個時期稱為“人生第一個逆反心理期”, 把這種心理現象稱為“逆反心理”。


幼稚園的“抗拒症”通常要經歷兩年, 在這段時間裡, 孩子開始嘗試著對大人說“不”字,

Advertisiment
以看看自己和大人之間能有怎樣的桔果。 到第三年底時, 他們更加專注於尋求獨立性和自我決定, 並能說出更多的詞語來表達否定的意思, 比如“停下”、“我不想”、“我不能”、“我不做”等。


幼兒抗拒症開始出現的年齡各不相同, 有些孩子滿一周歲時就開始顯現出來了, 有的要到3足歲時才有所表現, 多數集中在2~3周歲之間。 幼兒抗拒症持續時間也是長短不一, 有人僅幾個月就過去了, 有人卻要持續到上學前。


幼兒抗拒的程度、持續時間既取決於幼兒的先天氣質, 也取決於父母的教養方式。 有些為敏感或A型性格的孩子, 他們所經歷的逆反心理期要長一些, 在這些孩子中, 發脾氣常常是釋放被抑制的心理需求的必要手段。

Advertisiment
有些孩子天生比其他孩子具有更強的反叛性或堅強的意志, 他們非但具有較長的逆反心理期, 而且抗拒的程式也較強烈。


沒有什麼魔法可以保證能很快地消除抗拒的行為。 但可以用下列方法來縮短這段時間:


1. 要儘量避免和孩子發生較明顯的衝突。 讓孩子有機會決定自己的事情, 但有的事是無法讓孩子選擇的, 則應該明確反映出, 例如說“是午飯的時間了”而不是“你想現在吃午飯嗎?”


2. 強調紀律性, 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當出現抗拒現象時, 應盡你所能, 使孩子平靜下來, 但在平時也要教給孩子許多有關良好行為的知識。


如果在幾個月後, 孩子的消極行為或經常發脾氣仍無好轉, 就應該和專家談談, 這需要借助家庭以外的説明了。

Advertis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