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美滿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
“他們相愛了, 結婚了, 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童話故事裡是這樣說的。 許多美國的年輕人以為這樣的結局也會在他們的生活裡發生, 他們相愛並無憂無慮地步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 在美國每兩對婚姻中就有一對最終離婚, 離婚率是世界上最高的。 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呢?
在統計資料中可以發現一點線索, 新婚夫婦的年齡越小, 婚姻持續下去的可能性也越小。 高中生們因為渴望成為班裡第一個結婚的人而迫不及待地畢業, 顯然他們的年紀並不夠大, 也不夠成熟,
Advertisiment
能讓愛情關係長久維持的品質通常在成長過程中來得稍晚一些, 比如:寬宏大量、對他人的情感和需要敏感體貼、對利益的分享、為共同目標作奉獻,
Advertisiment
我覺得, 在今天整體悲觀的背景下有兩個好兆頭, 一是許多年輕人現在都等到快30歲甚至30出頭才結婚;二是許多相信彼此相愛的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選擇同居, 看看兩個人的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增強還是變淡(我不是暗示這樣的安排對所有年輕人或他們的父母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 我並不支援在青少年時期同居)。
另有數據說, 農村夫婦比城市居民婚姻維持得更好, 我猜測這裡有個原因是農村夫婦長年累月為了共同的事業辛苦工作, 彼此親近, 儘管他們從事的活動可能不一樣。 而大部分城市夫妻每天各忙各的,
Advertisiment
我的印象中, 大多數美國孩子從小到大都覺得他們有權享有生活中的一切好東西, 同時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在耶誕節和生日裡得到一大堆玩具;在相應的年齡得到三輪車、自行車和摩托車;大量的零花錢;如果父母買得起的話, 16歲就能得到小汽車;或者如果他們需要自己掙錢買車的話, 畢業後就能擁有一份高薪的工作。 我們把這些都看成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這些可能遠遠超出其他國家年輕人的期望, 更重要的是, 其他國家的年輕人是在一種堅定的信念下培養長大, 他們畢生都非常感恩於自己的大家庭(比如德國)、自己的國家(比如以色列)和自己的宗教信仰(比如伊朗)。
Advertisiment
從某種程度上講, 期待一份美滿的婚姻家庭生活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正如我在高中學生的態度裡觀察到的那樣。 如果婚姻讓他們失望, 他們就會認為自己碰到了一筆壞生意。 我懷疑大部分孩子認為一份美滿的婚姻不是一份禮物, 而是一種必須要付出努力的關係, 自始至終貫穿一生, 就像園丁一樣不斷地耕耘。
我認為父母從孩子嬰兒時起就一定要開始傳達給孩子這樣的情感, 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只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 儘管就其本身而言那是一個好目標, 而是要關心他人, 與他人共同合作, 以滿足家庭和外部世界的需要。 這對你來說聽起來並不像是為婚姻所做的準備,
Advertisiment
對一個兩歲的孩子不需要通過責駡來阻止他對新寶寶、小夥伴或寵物的粗暴行為, 只要父母示範給他怎樣輕輕地拍打或擁抱親吻別的寶寶或小動物就可以了(“乖寶寶, 他愛你。 ”), 3~5歲的寶寶可以委託他們做些日常家務, 比如餐桌的佈置、擦乾盤子等, 然後對他們的幫忙大加稱讚。 整個童年裡, 我想可以試一試, 把孩子們在耶誕節和生日裡通常十分關注的為自己貪婪採購的計畫, 換成周到體貼地贈予他人禮物和自製賀卡, 不再玩的玩具可以修好並捐贈給慈善機構。
上學以後, 孩子聽到父母討論當地、國家和世界問題的可行的解決辦法,這是有好處的,父母要是在董事會或委員會中任職,為社區服務,那就更好了。或者他們可以參與一些團體,致力於公眾事業的改善。
我認為當孩子開始談論朋友和他們自己的約會時,父母可以給他們一些非正式的但很現實的意見:開始去尋找那個正確的人有多麼難;欺騙自己是多麼容易;有多少婚姻解體了(給夫妻雙方和孩子帶來深深的痛苦);好的婚姻是怎樣通過雙方耐心等待,直到擁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彼此瞭解才能實現,而不是靠運氣和魔法;還有,結婚後兩個人怎樣去理解對方,給對方快樂。
孩子聽到父母討論當地、國家和世界問題的可行的解決辦法,這是有好處的,父母要是在董事會或委員會中任職,為社區服務,那就更好了。或者他們可以參與一些團體,致力於公眾事業的改善。我認為當孩子開始談論朋友和他們自己的約會時,父母可以給他們一些非正式的但很現實的意見:開始去尋找那個正確的人有多麼難;欺騙自己是多麼容易;有多少婚姻解體了(給夫妻雙方和孩子帶來深深的痛苦);好的婚姻是怎樣通過雙方耐心等待,直到擁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彼此瞭解才能實現,而不是靠運氣和魔法;還有,結婚後兩個人怎樣去理解對方,給對方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