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咪如何應對寶寶分離焦慮症?

測試嬰幼兒的分離焦慮症

你的寶寶黏著你不放嗎?當你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

他就開始放聲大哭, 哭得你手忙腳亂, 趕緊加快手邊的工作,

回到他的身邊, 你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你嗎?

五六個月大的寶寶, 逐漸與母親建立依附關係, 只要媽媽一離開身邊, 他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 這是寶寶“分離焦慮症”的表現, 能不能順利地度過危機關鍵在於媽媽如何處理!

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

三四個月大的寶寶, 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 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及逃避的反應。 等到寶寶長到五六個月大的時候,

Advertisiment
會認定一個特定的物件, 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 這個物件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 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索媽媽, 看到時, 就會高興得手舞足蹈, 但只要媽媽一離開, 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 郭雲鼎表示, 這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 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 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恒存的概念, 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 在他的認知裡, 物體離開久了就等於是完全消失, 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 才能安心。

根據學者研究, 3個月大的嬰兒, 能夠辨認養育者與其他人的不同, 之後7個月, 逐漸依戀養育者, 這是嬰幼兒安全感的來源。

2歲後症狀會逐漸減輕

在這個時期, 父母要儘量讓寶寶感受到爸媽的愛,

Advertisiment
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 等到大概兩歲以後, 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減輕, 借著探索環境的方式發展自我獨立的能力, 直到寶寶3歲時, 開始和其他人互動, 分離焦慮症的情形也就逐漸地消失了。 但是, 孩子入學以後, 環境改變, 可能又引發他另一波的分離焦慮症。

可能影響日後行為發展

3個月大的嬰兒, 只能夠表現愉快、興奮與苦惱3種情緒;但6個月大的嬰兒, 便多了懼怕、憤怒與厭惡等情緒。 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事、物, 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 但是要判斷3歲以前的幼兒, 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 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 並不容易, 例如:害怕陌生人、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 或是對某些物體特別害怕等症狀,

Advertisiment
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

不過父母親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在這個過度期裡, 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 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 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 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 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

根據統計研究發現, 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 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次焦慮, 因此, 瞭解寶寶的情緒, 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 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

幫助寶寶度過焦慮

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 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 分分秒秒為寶寶擔心、無法放手讓寶寶獨立、擔心寶寶生病而過度保護等, 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 反而更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

Advertisiment
因此, 爸爸媽媽先調試好心態, 才能協助寶寶共同度過心理危機。

1、適當的協助:對孩子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情境進行知識性的教育, 用漸進式的引導, 協助他們認識瞭解陌生的事物, 引起寶寶的好奇心, 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嘗試。

2、給寶寶立即的回應及安全感: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 隨時做出回應, 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 沒有消失;當你在浴室洗澡, 或是上廁所時, 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 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 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 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 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 你就可以關上門, 但記得要跟保持寶寶溝通哦!

3、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離開時要告訴寶寶:“媽媽等一下就回來,

Advertisiment
寶寶要等等哦!”並且一面走一面跟他說話, 堅定寶寶等待的決心。

4、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嬰幼兒會模仿好的行為, 也會模仿不好的行為, 因此如果爸爸媽媽常有焦慮的情緒, 久而久之, 也會影響孩子跟著仿效, 例如:媽媽經常擔心爸爸怎麼還沒回家?到底出了什麼事情?這種緊張的氣氛, 也容易反應在寶寶的身上, 大人必須先調整自己的情緒。

重質不重量的親密關係

對於0~3歲的幼兒來說, 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忽略的, 尤其是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對將來的人格發展, 有著重要深遠的影響。 懂得寶寶的需求, 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 即使親子相處的時間不多, 也能培養寶寶健康穩定的人格。

1.媽媽不必過度緊張, 儘量平靜地對待分離焦慮。

2.分離焦慮的發展和緩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期待立竿見影的妙招,不要著急。

3.讓照顧寶寶的人瞭解寶寶近期最喜歡的玩具和活動,為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做好準備。

4.提前對寶寶解釋,媽媽要出門,讓寶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5.媽媽出門前可以給寶寶安排好活動,並引導寶寶投入其中,減少寶寶對離別的高度關注。

6.建立告別儀式,擁抱寶寶,揮手再見,並告訴他你要去上班了。儀式化的程式,會讓寶寶以後看到這個信號就知道媽媽必須上班去了,告別會更輕鬆。

7.道別後,要用愉快和輕鬆的狀態離開,因為媽媽的情緒和行為都會給寶寶一些暗示,而他很善於學習和捕捉媽媽的信號,因此,千萬不要對寶寶表現出你的不舍,不然會影響他的情緒。

8.外出回來後,與寶寶享受快樂的親子時光,讓寶寶感覺到媽媽回來後還是一樣的愛他。

醫學治療焦慮症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親不必過分擔心焦慮症對孩子成年後性格的影響,目前,醫生們研究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製造模仿情境,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面對焦慮的情境。二、敏感遞減法:訓練個案放鬆→鼓勵個案描述產生焦慮的情境→鼓勵個案想像過去產生焦慮的情境,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

孩子哭了要離開嗎?

面對寶寶因為分離而害怕的哭泣,媽媽們不自禁地心生憐憫,甚至產生罪惡感,因而放棄離開的念頭,轉身回到寶寶身邊,但卻無形中讓孩子認識到用哭鬧哀憐的方式可以讓父母屈服的。這個時候媽媽就要下定決心,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媽媽現在要離開,並向他保證何時會回來,幫寶寶建立起“媽媽並沒有消失”的概念,漸漸地讓他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

避免錯誤的處理

一、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寶寶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

二、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父母儘量不要讓寶寶跟陌生人獨處,例如:父母親臨時有事外出,把寶寶託付給隔壁的鄰居照顧時,寶寶突然被迫要和陌生人相處,自然會焦慮不安,缺乏安全感,以後寶寶會更害怕媽媽離開,黏著父母親不放。

三、有些父母親無法忍受孩子因為分離而哭鬧的狀況,以賄賂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但是糖果的誘惑並無法取代安全感的來源,也會造成孩子日後的依賴性更大。

四、有些媽媽趁著寶寶睡著時溜走,等他一醒來發現媽媽不見了,又開始哭,這反而增加寶寶的焦慮感,也等於傳遞給他一個訊息:“千萬不能閉上眼睛,媽媽會消失不見哦!”寶寶隨時擔心媽媽離開,變得更緊迫盯人了!

2.分離焦慮的發展和緩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期待立竿見影的妙招,不要著急。

3.讓照顧寶寶的人瞭解寶寶近期最喜歡的玩具和活動,為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做好準備。

4.提前對寶寶解釋,媽媽要出門,讓寶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5.媽媽出門前可以給寶寶安排好活動,並引導寶寶投入其中,減少寶寶對離別的高度關注。

6.建立告別儀式,擁抱寶寶,揮手再見,並告訴他你要去上班了。儀式化的程式,會讓寶寶以後看到這個信號就知道媽媽必須上班去了,告別會更輕鬆。

7.道別後,要用愉快和輕鬆的狀態離開,因為媽媽的情緒和行為都會給寶寶一些暗示,而他很善於學習和捕捉媽媽的信號,因此,千萬不要對寶寶表現出你的不舍,不然會影響他的情緒。

8.外出回來後,與寶寶享受快樂的親子時光,讓寶寶感覺到媽媽回來後還是一樣的愛他。

醫學治療焦慮症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親不必過分擔心焦慮症對孩子成年後性格的影響,目前,醫生們研究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製造模仿情境,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面對焦慮的情境。二、敏感遞減法:訓練個案放鬆→鼓勵個案描述產生焦慮的情境→鼓勵個案想像過去產生焦慮的情境,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

孩子哭了要離開嗎?

面對寶寶因為分離而害怕的哭泣,媽媽們不自禁地心生憐憫,甚至產生罪惡感,因而放棄離開的念頭,轉身回到寶寶身邊,但卻無形中讓孩子認識到用哭鬧哀憐的方式可以讓父母屈服的。這個時候媽媽就要下定決心,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媽媽現在要離開,並向他保證何時會回來,幫寶寶建立起“媽媽並沒有消失”的概念,漸漸地讓他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

避免錯誤的處理

一、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寶寶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

二、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父母儘量不要讓寶寶跟陌生人獨處,例如:父母親臨時有事外出,把寶寶託付給隔壁的鄰居照顧時,寶寶突然被迫要和陌生人相處,自然會焦慮不安,缺乏安全感,以後寶寶會更害怕媽媽離開,黏著父母親不放。

三、有些父母親無法忍受孩子因為分離而哭鬧的狀況,以賄賂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但是糖果的誘惑並無法取代安全感的來源,也會造成孩子日後的依賴性更大。

四、有些媽媽趁著寶寶睡著時溜走,等他一醒來發現媽媽不見了,又開始哭,這反而增加寶寶的焦慮感,也等於傳遞給他一個訊息:“千萬不能閉上眼睛,媽媽會消失不見哦!”寶寶隨時擔心媽媽離開,變得更緊迫盯人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