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咪必知的寶貝餵養法

因為寶寶生機蓬勃、發育迅速, 對水穀精微具有較高的需求, 但是寶寶臟腑嬌嫩、形氣未充, 各臟腑的功能還不夠完善穩定, 因此媽咪為了能夠保證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必須營養, 同時又給臟腑建立一個良好的運作模式, 媽咪必須要有規律的給寶寶餵食。

定時餵養

飲食要有節制, 更是指飲食要有節律。 寶寶需要按時餵養, 説明其脾胃建立好的運化規律, 正如《素問·五臟別論篇》雲:“水穀入口, 則胃實而腸虛;食下, 則腸實而胃虛。 ”脾胃消化吸收有其節律性, 如果飲食雜陳, 必然打破其固有規律而致病。

Advertisiment
寶寶哭鬧是表述自身訴求的一種方式, 並不一定就是餓了, 所以不能孩子一鬧就餵食, 一定要區分孩子是否是真的餓了。

過時不補

“不非時食”是佛教八戒之一, 通俗的說就是不該吃東西的時候不要亂吃東西。 一日三餐是不分地域、不分種族而具有普遍性、科學性。 如果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錯過了進餐時間, 那麼就應當等待下一頓飯的到來, 不能夠打亂規律中途進食。 這樣對於保持脾胃運化有序至關重要, 況且兒科自古即有明訓“若要小兒安常帶 三分饑與寒”, 在日常餵養中寧可餓一頓而不要飽一頓。

定時不定量

“三因制宜”是中醫的基本原則之一, 其中“因人制宜”就是強調個性化、差異化。 每個孩子先天稟賦不同, 出生體重差異,

Advertisiment
脾胃強弱有別, 所以怎麼能一刀切的要求所有的孩子採用一個飯量標準。 但現在兒保的不正確指導外加家長揠苗助長的心理, 導致大家往往刻意地去追求奶量、飯量, 甚至為了達到某一標準而增加餐次, 這樣勢必會導致脾胃運化不停, 日久必然生變。 所以應當定時餵養, 在相應的時間, 孩子能吃多少就給與多少。

不餵食、不勸食

人體對於自己所需食物量有自己的一套調節模式, 當體內不需要或消化不了過多的食物時, 他便會拒絕進食, 但是往往大多數家長都擔心孩子營養跟不上, 所以就會採取勸食、餵食等“填鴨式”餵養。 因為這種情況下所進食物必然是多餘的, 勢必會加重胃腸負擔, 當脾胃不堪重負的時候就會發生這樣那樣的問題。

Advertisiment
古人 “小舟重載”的比喻用於此很恰當。

不以奶代糧

奶為液體無需咀嚼, 再加上孩子從小就是以奶作為第一食物, 因此一些消化功能相對較弱的孩子就更喜歡喝奶而不喜歡其它食物。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其飲食結構在不斷地向成人靠攏, 因此在恰當的時候(一般建議5月齡)及時添加輔食, 做好胃腸功能的轉換很重要。 對於生病的孩子同樣不能為了遷就孩子而以奶代 糧。 在我們看來奶以蛋白質為主, 相比穀類等碳水化合物更不易消化。

米粉和奶粉不可混合餵養

米粉和奶粉分別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 現在有些家長在已經對好的奶粉中加入米粉, 這樣勢必會過於濃稠, 其營養成分超過孩子機體代謝所需,

Advertisiment
日久同樣會造成食積。 正確添加輔食的方法是, 米粉奶粉分別按照各自的兌水比例調配, 先喂少量的米粉, 然後再以奶補充, 觀察三五天, 如果消化良好, 則逐漸增加米粉的量 而減少奶粉的量, 最終以一餐單獨進食米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