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幼升小開學, 總會見到一些抽抽噎噎不肯進校門的孩子, 旁邊蹲著個肩背書包、手提水壺, 忙著安撫的父母。 習慣被呵護的孩子忽然接下“從此好好照顧自己”的責任單, 開始學著管理自己的物品, 渴要喝水、冷得穿衣, 跟人吵架要想辦法解決, 上課聽不懂要舉手……而且都得在踏入校門的一步之內消化, 這多難啊。
除了幼升小, 孩子成長中還有許多類似的節點, 需要父母在某個瞬間放手, 逼使他在這個瞬間長大。 道理大家都懂, 可依然有許多父母捨不得孩子這麼快長大。
琳媽每晚7點下班回到家,
Advertisiment
怕琳琳太胖長不高, 盯她跳繩100下, 然後弄水果、熱鮮奶, 趕快陪琳琳一起寫作業;看到女兒筆順不對, 一說“橡皮擦拿來”, 琳琳淚珠馬上滾下來;週末除了舞蹈班還有書法班, 每到比賽, 琳媽比女兒還緊張, 家裡氣氛壓抑到連公婆都看不下去, 要琳爸勸勸媳婦。
琳媽沮喪自問:“為什麼當媽媽這麼累?”
為什麼?因為你做得越多, 安排越周詳, 挫敗感就會越深。 不想這樣, 就得在孩子學著獨立的同時, 家長也同步調整自己的角色, 從事事代勞的保姆, 轉變為只引導不出手的教練。
這條“斷”之路並不簡單, 孩子會使出哀兵之計, 撒嬌耍賴, 讓我們心甘情願做牛做馬, 當斷難斷。 因此, 我們才特別需要堅定心志。
理清3大誤區:誤區1:省麻煩,
Advertisiment
小學作息比幼稚園嚴格複雜許多, 家長不得不奔波于校園、興趣班和託管中心之間, 每天一睜眼, 行程表便羅列眼前:起床、吃早餐、上放學、寫作業、洗澡、講故事、睡覺……為了確保每一個行程銜接緊湊, 家長就會選擇幫忙餵飯穿衣。 表面上看, 這樣比較快;長期下來, 等於是把該交出去的責任往自己肩上抗。
從小到大, 學習哪一件新事物不需要時間?為孩子花錢買這買那從不心疼, 這麼一點點時間成本, 我們倒捨不得了?
你總是不肯花時間等待, 他就總是意識不到這事需要他自己解決。
誤區2:玻璃心, 總怕孩子不要我
上班父母跟孩子相處時間少, 常出現補償心態:只要跟孩子在一起, 就儘量滿足他們、不起衝突,
Advertisiment
有媽媽振振有辭:“趁他現在還需要我, 為他多做點又如何?將來等他翅膀長硬了、遠走高飛, 想為他做些什麼都沒機會了。 ”捫心自問, 愛真有那麼脆弱嗎?當他們的父母, 就得勇於忍受他們對你劃出界線的抱怨。 記住:你不是在迎合一個君王, 是在培養一個戰士;最終他真正需要的不是你的巴結和打點, 而是給他引領和鍛造。
誤區3:易妥協, 無法堅守界限
有的父母知道放手的重要, 可是過程中孩子經常出現反復:獨自睡了幾天後, 又爬回大床;已經學會穿衣綁鞋帶了, 突然又鬧著要媽媽幫忙;說好了獨立寫作業,
Advertisiment
是孩子的問題嗎?不, 是你的問題:孩子無法堅守界限的原因, 常常是大人沒有比他們再多堅持一次。
斷不是“斷裂”, 放手不是“不管”提供適當的環境:要建立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就把毛巾架、牙刷、牙膏、鏡子放在孩子伸手可及之處, 清楚分類好衣櫃的隔間。 孩子在短時間內上手, 可增加成就感。
選適當的時機:訓練自立得避開孩子壓力大的時間點, 比如搬家、轉學或大型考試前。 這樣孩子才有充裕的心力面對放手的挑戰。
傳授技巧和能力:口說“趕快收房間”沒有用, 父母要親自示範,
Advertisiment
給予剛剛好的協助:父母的作用在於支持而非取代, 讓孩子踮起腳尖能夠得著桃子, 是最好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