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可以看看風濕熱伴發熱的應對措施

由於風濕熱對小兒的健康危害較大, 所以臨床應以及時的診斷, 正確的治療來控制患兒病情, 減輕患兒的痛苦。 而發熱雖然對風濕熱並不是一個主要的症狀, 亦不是一個特異性的表現, 但對判斷風濕熱的治療效果, 確定某些藥物的治療療程卻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那麼這些作用是如何體現的, 風濕熱的發熱又應當如何處理呢?下面就具體談談這些內容。

首先要告訴大家, 發熱只是風濕熱的伴發症狀之一, 所以在臨床一般通過合理的抗風濕治療, 在其心臟炎、多發性關節炎等症狀好轉的同時,

Advertisiment
體溫即會隨之下降。 通常若以關節症狀為主, 或發熱明顯時, 應選用阿司匹林, 用量為80~100mg/kg/d, 療程在8~12周左右。 若以心臟炎為主要表現, 尤其伴心力衰竭者, 應首選強的松。 用量為2 mg/kg/d, 服用2~4周後, 逐漸減量, 總療程12周左右。 此外, 為清除鏈球菌感染, 應同時予青黴素治療, 療程在10~14天。 青黴素過敏者改用紅黴素口服。 在風濕熱急性期還應強調臥床休息, 以減輕心臟負擔, 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一般經上述處理, 發熱會逐漸得到控制乃至完全緩解。 有少數身熱較高者, 可適當採用藥物或物理降溫方法退熱。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在用藥物降溫時, 要注意患者有無長期服用阿司匹林, 用量如何, 以調整好用藥時間及藥量, 以免造成體溫不升等弊端。

Advertisiment

另因發熱與否能提示風濕有無活動性, 故臨床尚可據此調整用藥, 調整藥量。 譬如服用阿司匹林, 一般用至體溫下降, 關節症狀消失, 血沉、C反應蛋白等降至正常, 方可考慮減量。 又如在抗風濕治療過程中若體溫下降不明顯或體溫退而複升, 則應考慮有無藥量不足或減量過快問題, 是否需要聯合用藥等等, 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使患兒儘快康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