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太強勢兒子變"偽娘"

■人在嬰兒階段便面臨了一個重要的性問題:性身份的確定。 為了防止性身份障礙或性傾向問題的發生, 必須處理好母子關係, 母親與嬰兒(尤其是男嬰)的接觸既不能過少, 也不能過多。

■孩子稍大一些以後, 就應當適當地少抱, 對男孩來說, 可以為他提供對父親認同的機會。 如果沒有父親, 就應為男孩提供一個替代性的男性進行來往接觸, 以幫助男孩性別認同。 這要比一個男孩接觸、效仿女性化的爸爸要強得多。

■有些男孩發生性身份障礙, 如同性戀、異性癖等病不是沒有父親的緣故, 而是家庭裡父---母---子三角關係中的女性行為作用太強,

Advertisiment
即母親頤指氣使, 父親言聽計從, 形成母親決定一切的局面。

性啟蒙與家庭關係

人在嬰兒階段便面臨了一個重要的性問題:性身份的確定。 這個問題在出生的頭兩三年裡, 同母子關係的性質密切相關。 為了防止性身份障礙或性傾向問 題的發生, 必須處理好母子關係, 尤其是在這個關鍵性的成長階段, 以保證性心理的正常發展。 母親與嬰兒(尤其是男嬰)的接觸既不能過少, 也不能過多。

需要指出的是, 如果沒有父親, 就應為男孩提供一個替代性的男性進行來往接觸, 以幫助男孩性別認同。 這要比一個男孩接觸、效仿女性化的爸爸要強得多。

有些男孩發生性身份障礙, 如同性戀、異性癖等病不是沒有父親的緣故,

Advertisiment
而是家庭裡父---母---子三角關係中的女性行為作用太強, 即母親頤指氣 使, 父親言聽計從, 形成母親決定一切的局面。 因此, 成員各自遵守自己的性身份和角色, 對孩子性別身份的確定, 會起好的作用。 在這種和諧的家庭氣氛中, 孩子 才有可能細細觀察、用心體會父母如何完成其性角色行為, 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特徵, 以符合自己的性身份。

從轉歸看, 像“假小子”的女孩, 一般在青春期以後都能表現出幾分溫柔與穩重, 不出現性身份的問題。 男孩則不同, 男孩跨性別行為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往往是日後異性症或同性戀的前兆, 必須儘早地加以糾正、矯正, 切不可認為這是個會自行消失的現象而任其拖延發展。

Advertisiment

培養孩子情商 3-5歲是父愛"介入"最好時期

從心理發展的觀點來看, 男孩子的成長需要有一個認同的男性物件, 這個物件常常就是自己的父親。 如果父親、“缺席”, 孩子就會缺乏可以認同的男性物件, 不知道自己言行的邊界在哪裡, 所以他就想什麼做什麼, 這實際上是在試探一個邊界, 看看在什麼地方有人會喊“停止”。

單親媽媽容易養出"賈寶玉" 父愛母愛須互補

一位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認為, 如果孩子從0-12歲之間的教育中缺乏男性(包括父親和男教師), 這樣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畸形的, 將會對孩子的心理發育、人格形成產生潛在的危險。 男孩女孩性格趨同, 會產生更多的“賈寶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