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媽媽都會經歷過這樣的情景, 不管去到哪孩子都會緊緊的粘著媽媽, 可是孩子分明都長大了。 這種情況便是醫學上的“戀母情結”, 該怎麼辦呢?
如何解決孩子的“戀母情結”
原來, 孩子在1歲半至3歲時是敏感性和依賴性最強的時期, 如果媽媽過分保護和溺愛孩子, 就會造成孩子的戀母心理。 佛洛德在精神分析中曾提出男孩的“戀母情結”, 即男孩對媽媽的愛超過了一般的母子感情, 帶著某種佔有欲。
一般來說, 過於戀母的孩子往往是由媽媽的“感情私有”造成的。 這些媽媽希望孩子只愛她一個人,
Advertisiment
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一生最初幾年內形成的。 ”而媽媽的言行和感情, 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孩子呱呱墜地後, 媽媽是他的第一任老師。 嬰兒時期, 媽媽對孩子的懷抱、纏綿的歌聲、輕柔的愛☆禁☆撫, 這種種良性的刺激對嬰兒的身心發育都是極為有利的。 隨著孩子的長大, 媽媽對孩子的愛☆禁☆撫如果依舊如故, 這樣會人為造成孩子的嬰兒化心理時期延長, 干預了孩子獨立性的形成, 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孩子的“戀母”心理。
Advertisiment
孩子過分地依戀媽媽, 整日只想圍著媽媽轉, 他的社交圈子和生活面都太窄, 對他的智慧、合群行為的發展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發展, 久而久之, 還會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 不能適應社會。
媽媽應該認識到, 孩子是社會的一個成員, 他將來必須同各種人接觸, 必須具有社會化的感情, 才能同別人協調地工作和生活。 不然, 媽媽就等於害了孩子。 那麼, 媽媽究竟該怎麼辦呢?
(1)讓孩子同其他親人多接觸, 培養他對其他親人的感情。 你不妨讓孩子比較親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阿姨姑姑來家生活幾天, 也可以讓孩子到他們家中去住住, 適當離開媽媽, 清除他的依賴性。
(2)為孩子在親戚和鄰居中找幾個小夥伴,
Advertisiment
(3)不要經常對孩子做各種像對嬰兒那樣的親昵動作, 如親吻、擁抱, 過多地撫摸其身體等。 要讓孩子逐漸意識到自己慢慢長大了, 不需要媽媽像對“小毛頭”那樣對待自己了, 這樣也可以逐漸淡化其對媽媽的依戀。
(4)從小養成孩子獨自睡覺的習慣。 有些男孩晚上非要媽媽摟著睡, 否則就不肯入睡。 這種孩子往往較瘦弱、膽小、怯懦、愛哭, 缺乏獨立性。 從小養成獨睡習慣, 可以有效地克服這種種現象。
(5)不必過多地限制孩子自由玩耍,
Advertisiment
小編總結:媽媽總是最疼孩子的, 可是一定要把握一個度, 不能過分的溺愛孩子, 不然讓孩子產生了過度的依賴性, 認為只要有媽媽在一切都由媽媽解決, 這樣只會阻礙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