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媽媽對幼兒早期智力開發要謹慎

心理專家研究表明, 孩子的早期教育應在孩子出生後就開始, 大要有人感到好笑和可思議, 以為是天方夜譚。

因為人們把新生兒看成像所有剛出生的生物一樣, 只不過對光有反映, 而對附近的環境沒有感受力;他們只需要充分的乳汁?清潔的尿布、緩和的搖床。

實際上, 新生兒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感覺很靈敏, 具有非凡的模仿和辨別力。 對新奇的事物特別感興趣, 尤其是喜歡有生命的東西。 新生兒的視覺和聽覺感受器在結構上已與成人基本相同, 視覺和聽覺是嬰兒與成人交流的最初管道。

Advertisiment
新生兒出生1周, 就能辨別出出生之日起給他餵奶的媽媽的聲音, 4周就具有對語言不同發音的辨別力。 嬰兒出生後的前4周是他們步入生命最有意義的時期。

嬰兒的微笑和哭聲, 是一種本能的情緒活動。 哭聲是身體某種不適的瓜, 而微笑則是身體舒適的表現。 父母若以臉?物忽隱忽現來刺激嬰兒的視覺, 或以說話聲?鈴聲來刺激嬰兒的聽覺, 可以誘發嬰兒心理瓜而微笑。 這樣既可使視覺和聽覺得到鍛煉, 同時也對嬰兒最初的智力發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笑是嬰兒與人交往的開端。 父母也可從笑聲中瞭解嬰兒的心理世界, 也可以從笑聲中瞭解嬰兒的智力發育水準。 研究發現, 愛笑的嬰兒其智力發育水準比不愛笑的嬰兒要略高一些。

Advertisiment
因為不愛笑攖 兒, 往往心情壓抑?感情憂鬱?不願意與人交往, 熱必影響嬰兒獲得資訊, 而不利於智力發育。 因此父母千萬不要忽視嬰兒的微笑, 要讓嬰兒經常擁有微笑, 在歡聲笑語中茁壯成長。

嬰兒的教育還體現在對待孩子的哭聲。 嬰兒不會講話, 不能告訴父母自己的感受:是不舒服?是不稱心?還是……而只會用哭聲來表達。 家長應該對孩子的哭聲有所辨別:有病哭, 或無病哭, 還是無故哭鬧。 有病哭鬧應及時時送 醫院治療。 無病哭鬧是餓?渴?尿布濕了, 或受冷?太熱, 或衣服穿得不舒服等, 經護理或改變就會安靜。 若是無故哭鬧, 則不要立即去抱他哄他, 否則一哭就抱, 久而久之則形成了壞習慣, "哭"成了向大人 "示威"的武器。

Advertisiment
而要根據嬰兒的年齡大小特點, 去接觸他, 逗樂他。 這對嬰兒的智力發育有利。

心理研究證明, 孩子出生後的1--2年是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最迅速?最關鍵時期。 新生兒的大腦已具備了接受外界良好刺激的條件。 早期教育從新生兒開始, 可使大腦獲得足夠的刺激, 即使大腦在功能上和結構上更趨完善, 又促使潛在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因此, 孩子從出生到3歲這一階段, 可塑性最大, 智力潛力也很大。 在此階段父母可身體力行, 言傳身教, 從孩子的生活習慣著手, 如飲食?睡眠?大小便及清潔衛生等方面, 嚴格要求, 合理教育, 使孩子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 家長以身作則的行為很重要, 如夫妻關係?鄰里關係?等人接物?禮貌語言等。

Advertisiment
雖然幼兒不懂事, 但接受感觀形象能力?模仿能力都很強, 如你張嘴?伸舌, 孩子也會學你的樣子。

事實上, 父母的一言一行會在小兒腦海中留下深入的影像, 在此後的回應時候會自然表露或仿照進去。 家長領會了新生兒的舉動行為, 有益於家長和新生兒的接觸和交流, 也有新生兒初期的智力開發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