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必知:寶寶生病就醫指南

不少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就診時, 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風風火火地趕到醫院時, 發現醫院人山人海。 掛號也需要花費幾個小時;孩子都發燒好幾天了, 醫生卻說不要緊;需要打針治療時, 孩子卻死活不配合……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感歎, 折磨了大半天, 孩子的病還是沒有解決。


寶寶生病怎麼辦

其實, 只要掌握下面這些看病竅門, 就能讓你和寶寶快樂就診, 讓寶寶早日恢復健康。

1、應該什麼時候帶孩子去醫院?

有媽媽抱怨, 寶寶夜裡發燒了, 她連夜帶孩子去兒童醫院, 卻發現醫院的急疹科排長隊, 折騰了一夜,

Advertisiment
不但讓寶寶病情好轉, 反而因為又累又餓, 導致寶寶病情加重……

健康專家介紹, 發熱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防禦反應, 也是許多疾病發生過程中一個最常見的症狀。 再加上寶寶的體溫本來就比成人稍高, 還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熱。 所以當寶寶體溫不太高時不必急著上醫院。 只要寶寶精神好, 就可在家觀察, 讓孩子多喝白開水、物理降溫、加強護理就可以了。

但是, 如果發現孩子發熱同時伴有嘔吐、腹瀉、咳嗽、氣喘等, 應及時就診。 專家提醒, 孩子患急重症時, 會有一些特殊表現, 如嗜睡、拒絕吃奶、拒絕喝水, 或者一喝水就嗆。 更嚴重的如抽搐、昏迷、口吐白沫。 當寶寶出現這些症狀的時候, 一定不能耽誤, 家長要馬上帶孩子就醫診治。

Advertisiment

2、寶寶抗拒就醫咋辦?

不少孩子害怕嘈雜擁擠的環境, 更害怕檢查打針。 再加上到了醫院, 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身體的不適, 讓病中的小寶寶對醫院充滿了負面印象。 所以就會很抗拒就醫。 這時候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就醫過程中的恐懼和抗拒情緒呢?


配合醫生詢問

專家提醒, 帶孩子就醫時, 家長應該理解孩子的心理, 不要用“打針一點也不疼”的假話來騙寶寶, 而是應該告訴孩子“打針有點疼, 但會讓寶寶的病變好”, 這樣的話才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家長要借看病的機會教給孩子如何面對疾病, 克服恐懼, 讓孩子理解治療和疾病的因果關係, 這樣孩子才能接受疼痛。

另外, 家長要有耐心, 不能動輒責駡,

Advertisiment
要幫助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勇敢面對各種檢查和治療。 當孩子恐懼和哭鬧時, 家長應該幫孩子消解恐懼, 而不是大聲呵斥或嚇唬孩子。

3、醫生開藥太簡單, 擔心治不好

很多家長帶孩子就醫時, 都希望醫生能一次性開藥能治好寶寶。 一時半會寶寶沒痊癒, 就急著換醫生、換醫院, 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選用多種藥品。

健康專家專家認為, 這種做法是十分錯誤的, 因為每種治療都不是立竿見影的, 明顯的療效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家長擔心孩子病好得太慢, 會給醫生壓力, 導致醫生不得不用大劑量, 用猛藥。 這樣反過來對寶寶的健康又會產生不良影響。 實際上, 對醫生欠缺信任, 一點小病就反復求診, 只能給病期寶寶帶來更大的負擔,

Advertisiment
在父母的壓力下, 醫生也往往更容易採取過度治療的方案。 其實, 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病程, 父母應該認識到這一點, 並保持平和的心態。

4、問診時一問三不知

由於寶寶年幼, 不能描述病情, 所以大多時候都需要家長來回答醫生的問診。 經常會有家長回答醫生問診時拖泥帶水, 說半天都沒準確回答醫生的問題, 也有的家長一問三不知。 這不但延誤診治時間, 還會給醫生不明確的資訊, 導致醫生不能準確判斷孩子病情。

專家介紹, 一般情況下醫生要瞭解的主要是這些疾病從發病至就診時的全部過程, 包括主要的症狀、發病的時間、部位、程度、伴隨的症狀等。 對於主要症狀, 家長應儘量說得準確, 例如“腹痛1小時”“咳嗽1周”等。

Advertisiment
在病人很多、醫生很忙的情況下, 要求家長敘述病情既要詳盡又要簡練, 比如醫生問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發燒, 只需回答關鍵的一句話“昨天晚上開始發燒的”就可以了。 家長除了要向醫生介紹孩子的主要病情之外, 還要介紹孩子的一般情況, 如精神狀態、食欲、大小便等。 如果幾位家長一起帶孩子看病, 最好由一位最瞭解病情的家長向醫生敘述病情, 千萬不要七嘴八舌。

5、取藥喂藥時需清楚分量和注意事項


看病小提示

當寶寶看完病時, 不少家長會由於疲憊和放下心頭大石而松一口氣, 於是在藥房取藥時隨隨便便取了就走。 結果回到家會發現一些藥沒有說明使用分量和注意事項。

專家提醒, 拿處方箋及領藥時,家長需要核對藥單、藥袋上的姓名、年齡、性別、藥物種類、藥物數量及使用方法等之正確性。如果藥袋或藥品沒有任何標示時,應詢問醫師並請其將藥名貼於藥品上。

另外,家長在給孩子喂藥時也應詳讀藥品說明書或藥袋上之用法、用量。小朋友如果目前正在服一些藥物,卻因不適再度就診時,應先諮詢目前服用的藥品。

看病小tps:

寶寶就診後的三必知

折騰了大半天后,終於就診完了,這時候有三點事項是家長一定要知道的。

1. 知道寶寶患了什麼病

首先要先瞭解寶寶得到的疾病名稱、引發感染的細菌或病毒、表現在外的特徵與症狀、傳染途徑等等,這些都能做為父母在家中照顧寶寶時的注意事項。

2. 知道醫生的治療方式

知道是什麼疾病後,同時要得知醫師對此所建議的治療方式,如吃什麼藥、怎麼吃等。此外,也要隨時觀察病程的變化狀況,以便於隨時應對。

3. 治療回診時間

家長必須瞭解寶寶多久需要會診。以嬰幼兒最常發生的感冒為例,通常3~5天后就會慢慢恢復健康。如果原本該改善的症狀沒有改善,如咳嗽超過兩星期、發燒超過三天,或有新症狀出現,父母得趕快帶寶寶回診。

小編總結:家長在給孩子選擇流感疫苗時,要注意疫苗的類型是否適合孩子。流感疫苗有0.5毫升劑型和0.25毫升兒童劑型兩種。出生不滿6個月的孩子不能接種流感疫苗,6個月—35個月(三歲以下)兒童需要接種0.25毫升劑型疫苗,需要接種兩次,之間相隔4周時間。年齡超過3歲的孩子可以接種0.5 毫升劑型。

拿處方箋及領藥時,家長需要核對藥單、藥袋上的姓名、年齡、性別、藥物種類、藥物數量及使用方法等之正確性。如果藥袋或藥品沒有任何標示時,應詢問醫師並請其將藥名貼於藥品上。

另外,家長在給孩子喂藥時也應詳讀藥品說明書或藥袋上之用法、用量。小朋友如果目前正在服一些藥物,卻因不適再度就診時,應先諮詢目前服用的藥品。

看病小tps:

寶寶就診後的三必知

折騰了大半天后,終於就診完了,這時候有三點事項是家長一定要知道的。

1. 知道寶寶患了什麼病

首先要先瞭解寶寶得到的疾病名稱、引發感染的細菌或病毒、表現在外的特徵與症狀、傳染途徑等等,這些都能做為父母在家中照顧寶寶時的注意事項。

2. 知道醫生的治療方式

知道是什麼疾病後,同時要得知醫師對此所建議的治療方式,如吃什麼藥、怎麼吃等。此外,也要隨時觀察病程的變化狀況,以便於隨時應對。

3. 治療回診時間

家長必須瞭解寶寶多久需要會診。以嬰幼兒最常發生的感冒為例,通常3~5天后就會慢慢恢復健康。如果原本該改善的症狀沒有改善,如咳嗽超過兩星期、發燒超過三天,或有新症狀出現,父母得趕快帶寶寶回診。

小編總結:家長在給孩子選擇流感疫苗時,要注意疫苗的類型是否適合孩子。流感疫苗有0.5毫升劑型和0.25毫升兒童劑型兩種。出生不滿6個月的孩子不能接種流感疫苗,6個月—35個月(三歲以下)兒童需要接種0.25毫升劑型疫苗,需要接種兩次,之間相隔4周時間。年齡超過3歲的孩子可以接種0.5 毫升劑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