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應避免3類傷害寶寶的牢騷


在日常生活中, 媽媽要避免以下種最常見的牢騷:
*否定寶寶人格類
“煩!”媽媽正在做家務或手上有活的時候, 寶寶還是纏著不放, 媽媽會不耐煩地說:“煩死了, 自己去玩。 ”媽媽可能沒在意, 寶寶卻“哇”地一聲哭出來了。 “笨!”“你怎麼這麼笨, 連這也不會。 ”媽媽往往以大孩子的標準來衡量寶寶, 自己覺得很簡單的東西寶寶應該也要會, 否則就“笨”。
“沒用!”媽媽帶著寶寶到親戚或鄰居家玩, 寶寶不願叫“阿姨”, 媽媽就會責怪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用, 叫一聲阿姨都不會。 ”也有的媽媽會笑著對別人說:“你看, 我的孩子真是沒用,
Advertisiment
不會叫人。 ”雖然是對別人說的, 可是寶寶都聽在心裡。
如果寶寶有能力而沒有做好, 媽媽也需耐心指導, 而不是責駡。
*影響小孩對媽媽的信賴類
“我才不要你!”有時媽媽故意要寶寶手上的東西, 可寶寶不願意給, 過一會兒寶寶要媽媽抱, 媽媽就會故作生氣地說:“我才不要你呢。 ”如果經常這樣, 寶寶會很傷心。
“把你送給別人!”“再不好好吃飯, 媽媽就不要你了, 把你送給別人做兒子。 ”這類話會讓寶寶懷疑媽媽為什麼不愛他(她)。
“不用再回來了!”寶寶被媽媽罵了幾句, 一氣之下跑出家門, 媽媽追到家門口, 生氣地對著寶寶喊:“你給我回來, 不回來是吧, 那以後就不要回來了。 ”這類話聽多了, 寶寶會產生心理陰影, 以後可能真的要離家出走。
Advertisiment

寶寶有時候是需要小小的懲罰糾正不良習慣或錯誤, 但媽媽的懲罰不能讓寶寶對媽媽是否愛自己產生懷疑, 只要讓寶寶知道他的行為是不對的就可以了。
*嚇唬寶寶, 導致他不安類
叫醫生來打針!”“寶寶再不聽話就叫醫生來打針。 ”“快躲到媽媽這裡來, 醫生打針來了。 ”無論是責怪寶寶還是和寶寶玩, 媽媽讓寶寶聽話的厲害辦法就是醫生打針, 因為所有的寶寶都怕打針時的疼痛。 媽媽經常用這種方法教育寶寶, 必然使他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
“告訴老師!” 寶寶對老師很敬重, 更不敢像對媽媽一樣對老師撒嬌。 媽媽喜歡利用寶寶這一害怕心理對寶寶施壓, 出口就是:“不好好看書, 明天告訴你的老師, 看他(她)到時候怎樣懲罰你。
Advertisiment
” “叫員警叔叔把你帶走!” 員警叔叔抓壞人, 這是媽媽從小教給寶寶的概念。 寶寶怕被員警叔叔帶走也就是怕自己是個壞孩子。 孩子一做錯事, 媽媽就說“叫員警叔叔把你帶走”, 孩子會懷疑自己是個壞孩子, 在別人面前不敢抬頭。
寶寶做錯事情, 媽媽應及時幫助他糾正, 並對糾錯行為表示讚賞。
(實習編輯:朱清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