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媽媽的偽愛剖析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媽媽給孩子的愛是不是真正的愛?是愛孩子, 還是愛自己?這個讓媽媽們不願意也不得不面對的話題原來在生活中竟是這般的常見!辨偽才能存真, 讓我們邀心理專家一起撩開偽愛的面紗, 直擊偽愛背後的真實心理。

【偽愛之一:給予是為了滿足自己傷害孩子】

如果不在乎孩子的感受, 不尊重孩子的意願, 父母為孩子付出的一切, 那些給予和滿足只會奪走孩子的快樂, 給孩子帶來傷害。

1、給予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題解: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而忽視孩子的真實需求時,

Advertisiment
父母要反思, 他們竭力要在孩子身上獲得的, 是否是自己未能得到的讚賞?

場景重播1:

隔壁的迎迎去學芭蕾舞了, 媽媽也為美美報了芭蕾舞的學習班。 美美很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學跳舞, 但每次家裡來了客人, 媽媽總會讓美美出來表演一番。 聽到大家的讚美, 媽媽非常得意。

然而, 美美卻說不再想學習舞蹈了, 因為媽媽為了讓美美舞蹈能跳得更好, 就取消了一切其他的活動, 讓美美專心學舞。 原本活潑自信, 愛說愛笑的她也失去了內心的歡樂。

場景重播2:

燕燕媽媽是一位“盡職盡責”的媽媽, 她說:“我竭盡全力去照顧燕燕, 處理她的問題, 除了睡覺之外, 我每時每刻都在關心她。 ”

她為了滿足孩子的需求, 全力以赴地日夜勞作。

Advertisiment
儘管她覺得燕燕應該變得自立, 她還是給燕燕準備好一切。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 她將自己在家的幾乎全部的自由時間, 用於照顧孩子。 但只要有人誇她是個好媽媽, 她就覺得很滿足, 一切都值得了。

點評: 別讓孩子為自己的虛榮“買單”

如果讓孩子活在媽媽的虛榮心下, 有的孩子可能學會了迎合媽媽, 而不在意自己內心的感受, 例如孩子可能會變得壓抑, 不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 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 也許他慢慢地學會了壓抑自己去迎合媽媽的虛榮心, 很可能這個孩子長大後也變成了一個虛榮的人;有的孩子可能會在媽媽的虛榮心下學會反抗, 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心情沒被理解。

給予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Advertisiment

很多時候, 父母親的給予, 並不是孩子成長的需要, 而是他們自身的心理需要。 場景1中的美美媽媽願意給予和滿足孩子, 但事實上她一味地要求、強迫孩子, 不尊重孩子的感受。 這並不是為了孩子的成長, 而是為了獲得朋友們的讚美, 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美美媽媽並沒有考慮美美活潑、好動、希望能盡情玩耍的需求, 而只是為了炫耀。 沒有認識到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 孩子的生命是為了本身的目的而存在。

場景2中的燕燕媽媽沒有意識到, 正是自己的行為, 讓燕燕喪失了獨自探索的勇氣。 她不能理解, 愛並不是一種簡單的給予活動, 愛要求另一個人的完全參與——使用他們的頭腦和心智。 她不明白, 很多時候,

Advertisiment
不給予其實比給予, 需要更多的勇氣。 而且培養獨立性要比照顧那些原本可以照顧自己的人, 更加是一種真愛行為。 此外, 他還需要學會表達自己的需要、憤怒、不滿與期望, 這對於燕燕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這樣的母親竭力要獲得的是自己未能得到的讚賞。 她們不明白作為一個人的價值, 只能用孩子的成就給自己一些慰藉。 也就是說, 孩子不可能從父母那裡得到我們希望的認可表達, 而是反過來, 養育他們對自己的認可。

給予是要把孩子當成炫耀的工具 滿足自己的成就感

很多媽媽內心懷有很多恐懼, 感到自身的價值沒有得到體現, 覺得自己為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害怕與社會脫節……媽媽拼命在孩子身上補償這些恐懼帶給她的不安:一方面,

Advertisiment
她們過度包辦孩子的生活, 讓孩子不能離開媽媽獨立;另外一方面, 她們熱衷於早期智力開發, 嚴格要求孩子達到超常標準, 這樣她可以炫耀自己的“成就”, 在他人那裡掙足面子。

像丁丁媽媽送丁丁去各種興趣班, 強迫丁丁考幾段幾級, 然後在眾人面前自豪地吹噓丁丁的“本事”, 卻沒發現丁丁的笑容越來越少了。 此外, 丁丁媽媽非常愛面子, 丁丁的表現一旦沒達到她的標準, 比別人的孩子差了, 她會覺得抬不起頭來, 變得焦慮而粗暴。 媽媽情緒的變化給丁丁產生更加惡劣的後果, 那些高不可攀的期望和要求、經常得不到接納和肯定沒有讓他形成客觀的、良好的自我認同感, 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無數次“失敗”和“無能”的體驗也讓丁丁失去了內心的快樂。

其實,孩子應該是完全獨立于父母的有個性的生命體,他們最終並不屬於父母,更不是可以讓父母隨意擺佈、炫耀的工具。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説明他們健康成長,在需要鼓勵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信心;在需要督促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以提醒;在需要引導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指明道路。

滿足自己的虛榮是為緩解內心的焦慮

孩子的需求會根據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此時,如果媽媽在知識上或是心態上不做出相應的更新,就會像故事中的美美媽媽一樣,陷入一種因虛榮而生焦慮的狀態,看似為了孩子好,卻阻礙孩子的發展。

這種狀況每一位元為人父母者都會或多或少地有所體驗,但是,有些媽媽能夠馬上調整自己,而有些則容易糾結於此,甚至形成很深的困惑。那麼,這樣的媽媽一般會有以下一些特點:有些媽媽生活支撐點比較單一,比如缺少豐富的業餘生活,朋友較少,體現自我價值感的方面也比較少。這樣的情況下,便會把過多的精力和期待放在孩子的身上,於是,形成了對自己照顧孩子的高標準,嚴要求,以及對孩子的有過高期待。

實際上,2-3歲的孩子隨著他們活動能力的增強,知識的不斷豐富,心理也隨之發生急劇的變化,此時他們自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他們希望學著其他小朋友的樣子自己系鞋帶,希望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向,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父母全權代勞,表面上他們對孩子的付出是百分之百,不折不扣的,但是,他們卻沒有心力去仔細想一想,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無數次“失敗”和“無能”的體驗也讓丁丁失去了內心的快樂。

其實,孩子應該是完全獨立于父母的有個性的生命體,他們最終並不屬於父母,更不是可以讓父母隨意擺佈、炫耀的工具。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説明他們健康成長,在需要鼓勵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信心;在需要督促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以提醒;在需要引導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指明道路。

滿足自己的虛榮是為緩解內心的焦慮

孩子的需求會根據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此時,如果媽媽在知識上或是心態上不做出相應的更新,就會像故事中的美美媽媽一樣,陷入一種因虛榮而生焦慮的狀態,看似為了孩子好,卻阻礙孩子的發展。

這種狀況每一位元為人父母者都會或多或少地有所體驗,但是,有些媽媽能夠馬上調整自己,而有些則容易糾結於此,甚至形成很深的困惑。那麼,這樣的媽媽一般會有以下一些特點:有些媽媽生活支撐點比較單一,比如缺少豐富的業餘生活,朋友較少,體現自我價值感的方面也比較少。這樣的情況下,便會把過多的精力和期待放在孩子的身上,於是,形成了對自己照顧孩子的高標準,嚴要求,以及對孩子的有過高期待。

實際上,2-3歲的孩子隨著他們活動能力的增強,知識的不斷豐富,心理也隨之發生急劇的變化,此時他們自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他們希望學著其他小朋友的樣子自己系鞋帶,希望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向,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父母全權代勞,表面上他們對孩子的付出是百分之百,不折不扣的,但是,他們卻沒有心力去仔細想一想,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