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認為對孩子“不能專制, 要培養孩子的創造性”, 但卻總是對孩子發號施令, 而且不喜歡孩子發出和自己“不同的聲音”, 這是何其專制和可笑。 “不要總是隨你的性子做事, 乖乖聽媽媽的話”, 這是很多媽媽都會對孩子說的一句話, 而這正是專制的體現, 是抹殺孩子創造能力的“毒藥”。 因為, 允許孩子有不同的觀點是培養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基本條件。
有一次諮詢室來了一位自認為非常努力生活的年輕媽媽。 她的丈夫為人可靠, 有穩定的工作且在領域內較有名望, 還出過書, 兩人一結婚就有了房子和車子。
Advertisiment
她說原本想和丈夫過恩愛有趣的生活, 但事情總不能如願。 我問她, 結婚之前的生活是否過得有趣, 還問她是否曾經真心愛過或者被愛過?她遲疑了一會兒, 回答說“被父母愛過”。 我讓她仔細講述有關父母疼愛她的故事, 她講了一些父母養育她時所受的勞苦,
Advertisiment
這位年輕媽媽只有一個弟弟, 雖然兄弟姐妹不多, 但是父母只肯供弟弟上大學, 她卻要自己掙錢上大學。 得不到父母的幫助, 只憑藉自己的力量從大學畢業並非易事, 但她從來沒有因此埋怨過父母。 其實她可以向父母訴說自己的辛苦, 還可以向父母討要稱讚, 但她並沒有這麼做。
她父母之間的關係雖然看起來還好, 但也不是特別恩愛和難捨難分的關係, 所以她認為自己的婚姻可能也會像父母一樣。 她和丈夫是通過婚介公司認識的, 現在卻突然對自己如此草率地選擇人生中最重要的配偶而苦惱。
Advertisiment
在回顧自己過去生活的同時, 她又發現了一個事實——自己作為媽媽並不懂得怎樣和孩子愉快相處。 進而她又發現了更多讓她難以面對的事實——她的孩子更願意和保姆一起玩, 她的弟妹從不把自己當成長輩來看……原來自己的問題並不僅僅局限于和丈夫之間。
在與人相處時, 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習慣發現別人的問題, 認為別人這也需要改、那也需要改, 於是看別人越來越不順眼。 很多媽媽在對待孩子時就常常以自我為中心。 當孩子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家中的第一個孩子是最能體會到這種感受的了。 很多媽媽在沒有育兒經驗的狀態下, 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地對待第一個孩子。 家中的“老大”被媽媽強勢的“包含”所壓倒的例子數不勝數。
一個沒有擁有過自己感受的孩子, 就沒有留心他人感受的能力, 也沒有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而這很有可能會影響他與朋友之間的關係。 這樣的孩子要麼變得很高傲, 要麼變得很自卑, 有些自卑的孩子習慣把內心藏于書本之中,
Advertisiment
大人只關注孩子是否喜歡讀書、學習成績是否優秀, 除此之外在他們看來都不重要。 在諮詢過程中大部分患有憂鬱症的年輕人都是聽父母的話的乖乖女、乖乖仔, 而他們也都是被公認的“可造之材”。
一天, 一位年輕人在收聽廣播中大鍵琴演奏, 突然流出眼淚。 一向只對獨奏樂器關注的她, 在聽到J.S.巴赫演奏的管弦樂第二套組曲的時候, 第一次感受到了大鍵琴和其他樂器融在一起發出的聲音是多麼美妙。
每個人都擁有各不相同的聲音、味道、顏色、熱情, 我們也需要豐富多彩的生活。 我們對那些不能體會到這一點的人感到惋惜, 尤其是對正在破壞這種協調的媽媽們的行為感到心疼。
不過現在知道這種觀點也為時不晚,所以我想向媽媽們說:“試著去理解你的孩子。”
用金錢養育孩子,會把孩子教育成隻會賺錢的人,只有用愛養育孩子,孩子才會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有些孩子的感性思維非常發達,有些孩子的學習非常優秀,而另有些孩子一出生就擁有能理解他人的才能,希望媽媽能明白孩子各不相同的特點,從而因材施教。
尤其是對正在破壞這種協調的媽媽們的行為感到心疼。不過現在知道這種觀點也為時不晚,所以我想向媽媽們說:“試著去理解你的孩子。”
用金錢養育孩子,會把孩子教育成隻會賺錢的人,只有用愛養育孩子,孩子才會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有些孩子的感性思維非常發達,有些孩子的學習非常優秀,而另有些孩子一出生就擁有能理解他人的才能,希望媽媽能明白孩子各不相同的特點,從而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