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 認為寶寶聽不懂就很少與他交流, 結果影響了他的語言發育
剛出生的孩子, 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 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 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 對他說:“寶寶, 我是媽媽”、“寶寶, 餓了吧!這是奶”等等, 時間一長, 這些語言資訊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裡。 隨著他的智力發育, 再經過多次的語言重複, 他就明白, 原來媽媽是這樣的;肚子餓了, 吃了奶就不餓了等等。 到了1歲, 他自然隨著大人反復的重複爸爸、媽媽, 他也就會叫“爸爸, 媽媽”了, 當有人對他說:“寶寶, 你的球呢?”他會轉身去找, 說明他已經明白了話的意思,
Advertisiment
誤區二: 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 延緩了寶寶的語言發展
當寶寶已經明白成人的話以後, 而他還不會說出來, 如果說寶寶指著水瓶, 大人馬上明白, 這是寶寶想喝水了, 於是把水瓶遞給他, 其實這種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倒使寶寶的語言發展緩慢, 因為他不用說話, 別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圖, 要求達到了, 當然不用被迫說了, 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 如果當寶寶想喝水時, 你不明白他的意圖或者故意裝作聽不懂, 寶寶就會努力讓你明白他的意思, 試著去說“水”, 慢慢地他就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也許僅僅一個字或者一句, 你就應該鼓勵他, 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 但是一定要掌握好不解其意的尺度,
Advertisiment
誤區三: 經常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從而影響寶寶說完整的話
兒童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 一般都是經歷單一詞句、多個詞句、完整句子這三個階段, 父母要瞭解孩子的這一規律, 不能遷就他, 應恰當地引導孩子向更高的語言階段發展。
1歲左右的寶寶, 語言處於單一詞句階段。 寶寶經常發出一些重疊的音, 如“抱抱”、“飯飯”、“打打”, 結合身體動作表情來表達他的願望, 如說抱抱時, 就張開又臂面向媽媽, 表示要媽媽抱。 到了1歲半, 孩子能用二三個片語合在一起來表達意思, 這就進入了多個詞句時期。 如“吃飯飯”、“媽媽抱”等。 快到2歲時, 一般會簡單句, 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Advertisiment
因此, 不管孩子怎樣說話, 父母都應該用正確的語言來回答他提出的問題, 並用標準的話語來糾正孩子的話, 這樣就可以通過父母的正確語言示範, 寶寶能較早學會說完整的句子。
誤區四: 重複寶寶的錯誤語音, 從而造成寶寶發音不準確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 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音不准的現象,
Advertisiment
誤區五: 語言環境複雜, 使孩子無所事從
有些家庭父母, 爺爺奶奶, 保姆各有各的方言, 語言環境複雜, 多種方言並存, 這會使正處於模仿成人學習語言的小寶寶產生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