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媽媽說警惕商家的“育兒經”



    回顧了一下我的育兒過程, 有幾次被商家誤導, 不但造成了經濟上的損失, 在育兒方面也走了一些彎路, 現羅列如下, 給大家一個警示:

1、 懷孕時, 每天早上都喝多美滋的孕婦奶粉, 并按照說明的用量沖, 6天一袋奶粉(如果按照說明要求的每天喝兩次, 則是3天一袋), 結果7個月的時候血糖高, 害得我又做糖耐量測試, 之后無論我怎么節食, 每次查血糖都超標, 惟獨最后一次血糖正常了, 因為那次檢查之前改喝豆漿了。 >>>怎樣給兒童選購安全玩具

2、 兒研所給寶寶測微量元素, 結果說缺鋅, 并很熱情的給寶寶開了很貴的補鋅藥,

Advertisiment
我懷疑有貓膩, 又去打疫苗的保健院測了一次, 那里不賣藥, 檢查結果寶寶各項都合格。

3、 亨氏的一本關于輔食喂養的小冊子, 說寶寶的第一口輔食是米粉, 后來我覺得蛋黃應該更有營養;還說寶寶一頓可以吃三分之一瓶泥, 再大一些甚至可以吃一瓶, 事實上我的寶寶到了11個月一頓也沒有超過二分之一瓶。

4、 仍然是亨氏的小冊子, 說每次喝奶的同時都加輔食, 結果一天要加三五次, 按照這種方法喂了三個月, 寶寶每次的奶量一點都沒長, 喝奶的間隔也沒有延長, 后來按照鄭玉巧的方法, 每天只喂兩次, 并且和奶分開喂, 寶寶的飲食習慣很快就好轉了。

延伸 

“專賣店的東西太貴了, 普通老百姓消費不起。

Advertisiment
”在長沙湘春路一家嬰兒用品店購物的袁女士稱, 自己的孩子出生不到5個月, 家里一下子變得拮據起來, 到社區小店買嬰兒衣物可以“砍價”, 實惠很多。



事實上, 更多的消費者都表示, 為孩子購物是一件左右為難的麻煩事:一方面希望商品物美價廉;另一方面也存在“貴的買不起、便宜的不放心”的想法。

非專賣店可“砍價”

袁女士購物的那家小店店主認為, 同樣一條廣東產某品牌孕婦褲, 大商場往往按原標價賣148元, 在這里討價還價可以折至40元;從“健嬰坊”原廠進貨的嬰兒夏衣標價38元/件, 在專賣店即使拿會員卡打8.5折也要32元, 小店的“實價”只要25元。 如此看來, 剔除經營成本差異的因素后, 嬰幼兒商品銷售中存在著巨額利潤。 >>>新式嬰兒用品的特點和類型 

Advertisiment

不應成為奢侈品

從一些網站上看到, 各品牌對于銷售利潤的說法有很大差異。 “貝貝佳”稱, 銷售嬰幼兒用品利潤在100%以上, 專賣店平均每天的銷售額應在1000元以上, 高峰期每天的銷售額可超過5000元;“陽光貝貝”稱, 婦嬰幼兒用品利潤在80%至150%不等, 若按每天平均營業額1500元計算, 一家連鎖專營店每年純利潤可 達18萬元。

據權威資料顯示, 我國每年有2000至2500萬嬰兒出生, 每年市場需求至少400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 品牌玩具、服裝等嬰幼兒用品在大商場的賣價一般是進價的2.5倍至3倍, 純利潤可以達到40%以上, 利潤空間可謂十分可觀。

有經濟學家認為, 嬰幼兒用品說到底只是一種生活必需品, 而不應該成為普通家庭難以承受的奢侈品;鑒于目前國外品牌逐漸形成價格壟斷優勢的現狀,

Advertisiment
推廣國內的優質低價品牌顯得勢在必行。 >>>玩具需避開的安全陷阱

編輯:芯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