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媽媽,我想和你談談(圖)

“媽媽不得硬性規定兒子吃什么和吃多少;不可以亂發脾氣;不可以敲桌子……”

“兒子必須誠實;天黑之前必須回家;不能和小朋友打架……”

這, 是近來在南京知名度頗高的一份協議, 簽訂這份協議的是一對母子, 媽媽31歲, 兒子小虎5歲。

乍一看這條新聞, 還以為是哪家大人哄小孩子的小游戲, 沒想到這真的是一份媽媽和兒子簽訂并嚴格實施的協議, 也沒想到簽協議的小主人公竟然只有5歲, 但是更沒有想到的是, 我當時腦海里浮現出的第一個念頭居然是——嘿, 這倒挺新鮮, 不失為一個管理幼兒的好辦法。 這個念頭在腦子里一閃過后,

Advertisiment
自己便覺得有些慚愧了, “要盡可能地放下家長、老師的架子, 與孩子真正做朋友, 與他們平等地交流相處……”作為幼教從業人員, 受了這許多的教育, 卻還會冒出“這倒新鮮”的念頭來, 看來, 要做到與孩子平等地交流相處, 我們還需要充分理解和切實施行啊。

體驗平等

相信不光是我自己覺得這種協議挺新鮮, 肯定會有許多人的想法和我一樣, 在我國現階段, 能夠真正做到和孩子平等交流相處的大人實在是不多見的, 甚至有的家長可能會直接反對這種協議:“和這樣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有必要如此么?他是兒子我是老子, 管教他是我的職責, 聽大人的話是他的本份, 和孩子簽協議, 這不是要讓他爬到我頭上來了么?!以后還怎么管教他?”

Advertisiment

除此之外, 對于簽協議這種有關平等的嘗試, 應該還有更多的人抱著矛盾的心理來看待, 確實, 這則協議有可能只是表面上的官樣文章, 兒子追求的是一種形式, 一種被重視被肯定的心理上的滿足, 母親呢, 則將這種形式當做了新的管理模式, 在這樣貌似平等的條約下, 孩子不得不遵守那些父母給他定的律條, 而父母呢, 只需在其間加些無關痛癢的條款于自身便萬事大吉了。

在理智上講, 從孩子成長發育的角度來考慮, 我們是希望自己與孩子之間平等相處的, 若干年過后, 他長大了, 回想起童年的經歷, 其間不會有父母師長無緣無故的責罵, 更不會有挨打受罰的記憶, 他能幸福自豪地告訴別人:“我和爸爸媽媽就像朋友一樣交往,

Advertisiment
他們從來都是跟我擺事實講道理, 而不是以自己的身份與暴力來壓服我。 ”同時, 我們也希望在孩子成年之后, 還能像朋友一般與長輩相處, 而不是靠著一顆感恩的心來竭力容忍, 以盡孝道。

可是, 這些理想中的平等在現實操作中又有著太大的難度, 因為孩子沒有服從的天習, 而父母卻幾乎都有著發號施令的慣性。 當孩子從一個無知無識、隨人擺弄的嬰兒, 逐漸成長為一個有主張、有見解的大人時, 父母的不適應就會逐漸多起來, 這時, 要我們面對孩子改變已經成為習慣的居高臨下的講話方式, 要我們放下架子與面子, 在內心深處真正認可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

Advertisiment
恐怕是不太可能了。

有時候禁不住會去想:兒女與父母之間真的能做到平等嗎?這個問題實在太難, 難到我們無法回答, 難到我們都想反問一句:“兒女與父母之間真的有必要平等嗎?”不管有沒有這種必要, 南京的這位母親已經走出了這一步, 是貌似的平等也好, 有實質的也罷, 這種嘗試體驗的勇氣本身, 就是非常值得贊賞的!

誠信教育

在這則簽訂母子協議的報道中, 還有這樣一段采訪對話:

記者:如果你違約了怎么處理?聽說有不少懲罰措施。

小虎:絕大多數我都能做到的, 只有一條, 規定我一天只能看兩小時電視, 我還沒有完全做到。

記者:那么如果你今天多看了半小時, 媽媽會怎么處理呢?

小虎:如果今天超過了半小時,

Advertisiment
明天媽媽會扣掉半小時的。

記者:簽協議到現在, 你覺得媽媽對你的態度有什么變化么?

小虎:變化, 嗯, 好像不是很大, 現在我早上喝不喝牛奶她不管了, 以前她會逼我喝光的。

記者:要是媽媽違約了怎么辦呢?

小虎:她要帶我多去一次肯德基。 不過, 媽媽到現在還沒有違過約呢。

……

看到這里, 忽然讓人感覺這樣的協議其實有更豐富的內容, 它不僅僅是一種管理方式, 也是一種另類的誠信教育, 想來這位母親一定也是非常重視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

現在隨著早教理念的日益成熟和深入人心, 智力之外的教育, 像情商的開發、誠信的培養等, 也愈發被重視起來, 用一位母親的話來說:“我想想英語也好, 音樂、美術也罷, 這些都很重要, 但并不適合每一個孩子,也不是人人都必須去學,而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培養將是終生受益的事情。”

那么,為什么說簽訂這樣一份協議也是一種很好的誠信教育呢?這是由協議的性質所決定的。既然是雙方簽訂的協議,那么對母親來說同樣是有約束力的,大家都必須得小心在意,別去觸犯了它,既然不希望孩子違反協議,那么首要條件就是自己也不去違反它;孩子如果不遵守條款會受懲,自己觸犯了也一樣挨罰!

我們的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們會漸漸長大,總會接觸到不誠信的行為,怎么辦呢?小虎的媽媽為大家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在孩子尚還年幼的時候,就為他樹立這樣的理念——不誠信者必受罰!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無論是小虎還是媽媽,只要違反了協議,他必須接受相應的處罰。所以,我們要再次為這份特別的母子協議叫好,它用別樣的格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誠信教育的方法。

因人而宜

雖然這份母子協議有著如許多的好處,但也并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這種方式,說到底,還要看孩子的年齡、家長簽協議的主旨以及孩子的性格。

如果你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孩子更聽話些,更利于管理一些,那么大概只適合4~8歲的孩子,太小了,他們根本不懂什么叫自控力與約束力;太大了,他們一眼就能看出條款內容的不平等來,難以蒙混過關。

如果你希望將這份協議一年年、一版版地簽下去,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斷地修改內容,與時俱進,給他每個階段不同的權利與自由,最終達到一種比較理想的平等相處狀態,那么當家長的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動不動就冒出“以策愚民”的念頭,不要老覺得自己是在遷就孩子,要真正在內心深處植下平等育兒的理念。

孩子的性格同樣也很關鍵。有的孩子很懂事,自尊心強,還有著較高的自制力,那么采用簽協議的方法就比較容易見到成效,因為自尊心強的孩子通常有著比較強烈的自我意識,他渴望長大,渴望成熟,渴望與大人平起平坐,協議這種方式容易被他們所接受,而較高的自制力又能幫助他們控制自己的行為,從小就學會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而有的孩子個性比較散漫,自控能力也較差,這就不太適合簽訂此類協議了,因為他們一般還童心未泯,難言什么責任感,簽好了協議到時候做不到,父母拿他也沒什么辦法,簽協議的結果往往是因為孩子不遵守,大人也不愿意去遵守,最終不了了之。所以說,簽不簽協議不是一概而論的問題,要因人而宜。

談談又何妨

這份母子協議之所以知名度這么高,是因為小虎的媽媽被幼兒園請到了家長委員會,做了一個有關的報告后所產生的效應。那次會后家長們討論得沸沸揚揚,有的躍躍欲試,有的則持保留意見,不過據幼兒園的老師透露,無論是什么反映,都好過以前好多次開會后大家神情木然一無所獲地離開。

“有愛就有一切”“真愛無敵”,很多時候我們都這么說,但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事實上光有愛是不夠的,尤其是教育,更是不能單憑愛來完成,母子協議作為一種教育方式不妨可以試試,只要家長和孩子都覺得可行就可以,不過正如上面所說,同一種教育方式不會適用于一個孩子成長的所有階段,也不會適用于所有的家庭,在教育問題上最重要的是學習與交流,這才是真正無敵的東西。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家長一輩子可能也只有一次當父母的機會,大家其實與孩子一樣,沒有經驗,沒有概念,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好在現在網絡發達,信息資源豐富,不過那些紅火的網站論壇都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懷孕期的準爸爸準媽媽、嬰兒期的新手爸爸媽媽們往往交流得最起勁,一旦孩子過了1歲半,進入幼兒期,談論的貼子便會明顯減少,等到孩子上了幼兒園、小學,家長們似乎就鮮有心思再在網上討論自己的教育心得了,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難道我們的小爸小媽們在一年半載之后就突然都成了育兒高手嗎?應該不是,或者是生活太忙碌了,或者是覺得各個家庭之間情況不同,所以大家都漸漸歸于了沉寂,這從側面也反映出許多家長的育兒理念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即認為在家長的天職中“養”重于“育”,大家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孩子身高體重是否達標,似乎是只要孩子健健康康的那就比什么都好,而對于教育,他們更多地寄希望于幼兒園、寄希望于學校。

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長的言傳身教又何嘗不是舉足輕重呢,特別是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如果他在學校與家庭接受到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念教育,小小的心靈便會無所適從,所以說,家長們一定要重視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要知道,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問題需要家長來幫助解決,我們不僅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更要有一對愿意聆聽的耳朵,只有從小就與孩子建立起談心交流的習慣,才有可能被孩子真正當作朋友來傾訴,也才有可能隨時隨地發現與解決問題。

所以,當孩子在你的膝邊磨蹭著不愿意離開的時候,當孩子用探求的目光對你欲言又止的時候,請暫時放一放你手頭的事情吧,蹲下身,輕輕地問一句:“怎么了,寶貝兒?我可以和你談談嗎?”

文/葉佳瑩

但并不適合每一個孩子,也不是人人都必須去學,而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培養將是終生受益的事情。”

那么,為什么說簽訂這樣一份協議也是一種很好的誠信教育呢?這是由協議的性質所決定的。既然是雙方簽訂的協議,那么對母親來說同樣是有約束力的,大家都必須得小心在意,別去觸犯了它,既然不希望孩子違反協議,那么首要條件就是自己也不去違反它;孩子如果不遵守條款會受懲,自己觸犯了也一樣挨罰!

我們的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們會漸漸長大,總會接觸到不誠信的行為,怎么辦呢?小虎的媽媽為大家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在孩子尚還年幼的時候,就為他樹立這樣的理念——不誠信者必受罰!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無論是小虎還是媽媽,只要違反了協議,他必須接受相應的處罰。所以,我們要再次為這份特別的母子協議叫好,它用別樣的格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誠信教育的方法。

因人而宜

雖然這份母子協議有著如許多的好處,但也并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這種方式,說到底,還要看孩子的年齡、家長簽協議的主旨以及孩子的性格。

如果你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孩子更聽話些,更利于管理一些,那么大概只適合4~8歲的孩子,太小了,他們根本不懂什么叫自控力與約束力;太大了,他們一眼就能看出條款內容的不平等來,難以蒙混過關。

如果你希望將這份協議一年年、一版版地簽下去,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斷地修改內容,與時俱進,給他每個階段不同的權利與自由,最終達到一種比較理想的平等相處狀態,那么當家長的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動不動就冒出“以策愚民”的念頭,不要老覺得自己是在遷就孩子,要真正在內心深處植下平等育兒的理念。

孩子的性格同樣也很關鍵。有的孩子很懂事,自尊心強,還有著較高的自制力,那么采用簽協議的方法就比較容易見到成效,因為自尊心強的孩子通常有著比較強烈的自我意識,他渴望長大,渴望成熟,渴望與大人平起平坐,協議這種方式容易被他們所接受,而較高的自制力又能幫助他們控制自己的行為,從小就學會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而有的孩子個性比較散漫,自控能力也較差,這就不太適合簽訂此類協議了,因為他們一般還童心未泯,難言什么責任感,簽好了協議到時候做不到,父母拿他也沒什么辦法,簽協議的結果往往是因為孩子不遵守,大人也不愿意去遵守,最終不了了之。所以說,簽不簽協議不是一概而論的問題,要因人而宜。

談談又何妨

這份母子協議之所以知名度這么高,是因為小虎的媽媽被幼兒園請到了家長委員會,做了一個有關的報告后所產生的效應。那次會后家長們討論得沸沸揚揚,有的躍躍欲試,有的則持保留意見,不過據幼兒園的老師透露,無論是什么反映,都好過以前好多次開會后大家神情木然一無所獲地離開。

“有愛就有一切”“真愛無敵”,很多時候我們都這么說,但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事實上光有愛是不夠的,尤其是教育,更是不能單憑愛來完成,母子協議作為一種教育方式不妨可以試試,只要家長和孩子都覺得可行就可以,不過正如上面所說,同一種教育方式不會適用于一個孩子成長的所有階段,也不會適用于所有的家庭,在教育問題上最重要的是學習與交流,這才是真正無敵的東西。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家長一輩子可能也只有一次當父母的機會,大家其實與孩子一樣,沒有經驗,沒有概念,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好在現在網絡發達,信息資源豐富,不過那些紅火的網站論壇都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懷孕期的準爸爸準媽媽、嬰兒期的新手爸爸媽媽們往往交流得最起勁,一旦孩子過了1歲半,進入幼兒期,談論的貼子便會明顯減少,等到孩子上了幼兒園、小學,家長們似乎就鮮有心思再在網上討論自己的教育心得了,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難道我們的小爸小媽們在一年半載之后就突然都成了育兒高手嗎?應該不是,或者是生活太忙碌了,或者是覺得各個家庭之間情況不同,所以大家都漸漸歸于了沉寂,這從側面也反映出許多家長的育兒理念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即認為在家長的天職中“養”重于“育”,大家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孩子身高體重是否達標,似乎是只要孩子健健康康的那就比什么都好,而對于教育,他們更多地寄希望于幼兒園、寄希望于學校。

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長的言傳身教又何嘗不是舉足輕重呢,特別是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如果他在學校與家庭接受到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念教育,小小的心靈便會無所適從,所以說,家長們一定要重視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要知道,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問題需要家長來幫助解決,我們不僅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更要有一對愿意聆聽的耳朵,只有從小就與孩子建立起談心交流的習慣,才有可能被孩子真正當作朋友來傾訴,也才有可能隨時隨地發現與解決問題。

所以,當孩子在你的膝邊磨蹭著不愿意離開的時候,當孩子用探求的目光對你欲言又止的時候,請暫時放一放你手頭的事情吧,蹲下身,輕輕地問一句:“怎么了,寶貝兒?我可以和你談談嗎?”

文/葉佳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