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大人之間, 究竟是誰激怒誰?我堅定認為, 這是個互為因果迴圈的哲學命題:我們不能怪孩子, 因為大人應該首先學會自控。 至於怎麼學, 怎麼才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我來教你3個小方法。
畫個笑臉, 當個“微笑媽媽”
不可否認, 我的“怒發”曾被女兒月月引發過好幾次“衝冠”。 每次事後, 我都會檢討一遍;每次檢討得出的結論都一樣:失去理智後憤怒的我, 對處理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
為了避免自己再被激怒, 我嘗試在家裡所有有玻璃或鏡子的地方, 都用口紅畫上一個笑臉, 下書一行字“今天你笑了嗎?”這樣每次想要發火,
Advertisiment
適當抽離, 當個“罷工媽媽”
當情緒有可能控制不住時, 可以適當走開一下——這在我稱為“罷工”。 走開的這一會兒工夫, 我不是媽媽, 只是一個憤怒、難過、焦慮的女人。
這招也很有效。 記得有次和月月爸發生了爭執, 我很憤怒, 但考慮到一是在月月面前不宜爭吵, 二是自己已經開始有遷怒於月月的衝動, 於是只好選擇趕緊走開, 當了兩個小時的“罷工媽媽”。 這兩個小時裡, 我去逛街、看書、聽音樂, 一直到自己的心情不再鬱悶, 不再想著那場爭吵, 才回家解決問題。
事實證明, 回到家裡時, 憤怒真的不在了。
Advertisiment
正確表達, 當個“脆弱媽媽”
有時需要回避, 但有時恰恰相反。 比如那次, 月月不知發什麼脾氣, 狠狠地打了我胳膊兩下。
如果當時我沒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因此而發起火來, 事情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我怒、她怒;我凶、她怕……不過還好, 儘管確實很生氣, 但所幸我控制住了。 深吸了一口氣, 調整一下語氣, 我對著月月說:“媽媽很難過, 想哭。 ”
月月頭一回聽我這麼說, 一時忘了自己的憤怒, 疑惑地問我為什麼。 我說因為剛才你打媽媽了, 打得很疼。 月月下意識伸手摸了摸我的胳膊, 嘴裡嘟噥著:“媽媽不會哭的。 ”我想了想說, 是的, 在月月面前媽媽會忍著;但在心裡媽媽哭得很傷心。
因為我的這些表達, 月月真切地感受到我的難過, 也意識到這難過來自於她的過失。
Advertisiment
我做這一切, 就只是想要女兒的道歉嗎?並不是。 對我來說, 比女兒道歉更重要的, 是女兒學會換位思考。 我什麼都沒做, 只是誠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情緒, 月月就懂得了換位思考——不要小看這一點, 換位是控制情緒、反思行為的第一步。
子女的情緒處理能力、模式, 都是跟父母習得的。 在和孩子的“情緒大會戰”中, 如果媽媽的負面情緒如洪水猛獸般爆發, 就可能導致孩子的情緒負上加負, 使很小的一件事情被無限放大。 如果媽媽自製力強, 懂得適時息怒, 孩子就會正上加正, 大事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