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兒“假自我”,媽媽製造

根據客體關係理論, 嬰兒最初具有全能控制感, 認為母親和世界與自己渾然一體, 如果母親足夠好, 嬰兒的全能控制感便得到滿足, 並通過母親的及時反應而建立起基本的存在感。 然而, 母親的照料常常不夠及時, 嬰兒就把“不及時來哺乳”的乳☆禁☆房視為壞的, 並把自己內心的焦慮通過擊打、撕咬等攻擊性行為投射給壞乳☆禁☆房。 這時候, 一個足夠好的母親會用愛包容嬰兒的焦慮, 並將其化解, 至少可以化解一部分。

如果母親沒有包容, 甚至反而攻擊嬰兒, 嬰兒就會感覺好像被撕裂成碎片, 存在感支離破碎,

Advertisiment
面臨著更大的焦慮。 為了應對這種痛苦, 嬰兒會形成“假自我”——所謂“假自我”, 就是嬰兒在應對媽媽投射過來的痛苦時形成的東西。 本來, 理想的情形是, 嬰兒有了一種感覺, 得到了媽媽的包容之後, 圍繞著感覺可以形成真自我。 但在糟糕的情形下, 嬰兒的本有感覺要埋藏起來, 還要花費巨大的努力去面對媽媽投射過來的痛苦, 圍繞著媽媽的感受建立起一個假自我。 簡而言之, 真自我是以嬰兒自己為中心的, 而假自我是以媽媽為中心的。

全能控制感得到足夠的滿足, 是嬰兒今後將自己與別人區分開來的基礎。 假如得不到滿足, 那麼一個人長大後可能會在戀愛和社會關係中尋求滿足, 要求戀人或其他人滿足自己的全能控制感,

Advertisiment
表現為永遠是自己說了算。 這對別人來說是噩夢, 大家都敬而遠之, 那時這個人就要重新面對自己破碎的存在感。

媽媽的臉是與嬰兒互動的。 嬰兒通過母親的臉和其他肢體語言來認識自己, 這被稱為“鏡映(mirror)”, 就像我們通過照鏡子認識自己的相貌一樣。 如果嬰兒看到母親溫柔關切的笑容, 嬰兒對自我的印象也是溫柔美好的, 認為自己值得愛和尊重。 最可怕的是, 母親對嬰兒的需求冷漠不應, 此時嬰兒無法內化自我。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