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是最幸福的, 整天無憂無慮。 ”類似的話我們時常能聽到, 其實, 對兒童心理有過深入瞭解以後, 你就會發現, 小孩子不但“有憂有慮”, 有時他還會付出整個身心, 去排遣自己的不安和煩惱, 對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做出敏銳的反應。
薛女士做了新媽媽以後, 婆婆就趕來伺候她做月子, 照顧小孫子。 婆婆從農村來, 身體好, 能幹也能說, 一開始婆媳之間相處還挺好。 但是半個月以後, 薛女士的奶水就很少了, 不夠孩子吃的, 需要添加奶粉。 白天還沒有關係, 到夜裡, 人累了一天, 睡得迷迷糊糊, 孩子半夜餓了要吃奶,
Advertisiment
一天中午, 婆婆哄寶寶玩的時候, 有意無意地說了幾句話, 讓薛女士心裡很難受。 婆婆對著孩子說:“你看你這個媽媽呀, 連奶水都沒有了, 算什麼媽媽, 奶奶年輕的時候奶水多得你爸爸都吃不完!”有時, 婆婆會邊喂寶寶邊對寶寶說:“我的小孫子好命苦噯, 連奶水都吃不上!”雖然婆婆說的都是事實, 但是薛女士有一種針紮般的心痛:自己怎麼就那麼無能呢。 遭到婆婆的奚落, 一向要強的薛女士不得不認輸,
Advertisiment
更為關鍵的是, 寶寶屬於難養型氣質的孩子, 特別愛哭, 白天不睡長覺, 醒了就哭, 夜裡則是個“夜哭郎”, 把大人搞得筋疲力盡。 每次寶寶哭的時候, 婆媳倆常常會等待對方先做出反應, 這時候, 寶寶就會一聲高於一聲地哭, 有時候, 薛女士氣得對寶寶大聲嚷:“哭什麼哭, 煩死人了!”寶寶仿佛理解了媽媽的怨氣, 哭得聲音更大了。
寶寶兩個月大的時候, 被發現兩側腹股溝疝氣, 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有一點麻煩, 比如對陌生環境的適應非常緩慢。 薛女士非常著急, 覺得自己的寶寶簡直是“孺子不可教”。
像薛女士婆媳之間這種心理上的“明爭暗鬥”, 在不少家庭中都存在。 這種“較勁”必然會反映到養育寶寶的態度和行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