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兒中耳炎的防治大攻略

急性中耳炎是嬰兒的常見病。 嬰兒的咽鼓管比成人的相對平坦和短粗, 接近水準位置。 鼻咽部感染後, 病菌極易由此進入鼓室, 引起中耳炎。 嬰兒的抵抗力較弱, 容易患流感、肺炎等疾病, 也會引起耳部併發症。

患兒在發病早期, 聽力有不同程度減退。 進而鼓膜充血, 有膿液, 並伴有高熱、耳部劇痛症狀。 有的患兒可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 甚至發生抽搐。 最後, 鼓膜破裂流膿, 耳痛、發熱症狀逐漸消退。 一般7~10天可痊癒。 若患兒體質較弱, 治療不及時, 則有可能轉成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使患兒產生聽力障礙伴隨語言障礙,

Advertisiment
或引起急性乳突炎、敗血症、顱內併發症等, 危及患兒的生命。

中醫把以耳膜穿孔、耳內流膿為主要症狀的疾病, 統稱膿耳。 膿耳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化膿性中耳炎。 多因掏耳不慎損傷鼓膜, 或沐浴時污水入耳內, 或因擤鼻方法不當等原因所引起。

內治法

藥用蔓荊子5克、甘菊花9克、升麻2克、生地9克、赤芍9克、麥冬9克、木通3克、赤苓9克、桑白皮6克、前胡5克、柴胡3克、夏枯草12克、甘草3克。 水煎, 分2次服, 每日1劑。 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用於中耳炎在成膿期痛甚時, 伴有發熱惡寒、VI苦咽幹、小便赤黃、大便秘結。

外治法

外治時, 先應清除耳道內膿液。 清除耳道內的積膿, 有利於膿液流出, 也有利於使用藥物。 一般用消毒的棉簽揩拭, 如膿液粘稠, 可用棉簽蘸稀白醋或3%的雙氧水揩洗。

Advertisiment

(1)先取30%雙氧水清洗耳中分泌物, 反復清洗兩次, 擦乾。 然後滴入地龍糖浸液3~4滴。 治療急慢性中耳炎, 一般4~5天可治癒。

(2)用冰片1克, 研細末, 放入核桃油lO毫升, 不斷攪和使其溶解。 用時先洗淨外耳道內的膿性分泌物, 用棉球拭幹後滴入藥液2~3滴。 再用棉球將外耳道堵住, 以免物外溢。

(3)廣郁金枚, 麻油少許, 冰片少許。 取廣郁金醮麻油少許, 在清潔的玻璃片上磨取濃汁, 再放冰片調勻, 先用藥棉拭淨耳內膿液, 再用此油滴耳, 每日3次。

(4)用鮮桑葉數片洗淨後, 搗爛取汁。 每次將1~2滴桑葉汁滴入耳道內, 每日3次。

(5)黃柏30克(生藥), 水煎濃縮液20毫升。 滴耳, 每次2~3滴, 每日3次。

預防保健

1、嬰兒宜採用似指頭位吮奶。 防止因平臥吃奶而嗆咳,

Advertisiment
使乳汁或帶菌分泌物經咽鼓管進入鼓室引起感染。

2、保持嬰兒耳道清潔、乾燥, 防止進水耳道。 若嬰兒耳道不慎進水, 可將其頭歪向進水的耳朵一側, 用手掌緊堵耳道口, 然後突然放開手, 將水引出, 最後用消毒棉簽輕輕擦乾耳道。

3、注意預防嬰兒呼吸感染, 以免治療嬰兒鼻竇炎, 扁桃體炎等, 以減免併發急性中耳炎的機會。

4、不要隨便掏孩子的耳朵。 防止耳道擦傷或鼓膜破裂誘發中耳炎。 當嬰兒耳屎多時, 可用消毒棉簽輕輕拭出。 若已形成栓塞, 則應去醫院設法取出。 家長切忌用火柴、髮卡、手指甲等給嬰兒掏耳。

5、預防異物進入嬰兒耳道。 若小蟲進入孩子耳道, 可帶其到暗室用手電筒照射耳道口, 誘使小蟲自行爬出。 若其他異物不好取出時,

Advertisiment
應儘快去醫院就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