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也患腦溢血嗎?

說起腦溢血, 人們都以為這是老年人的專利, 小兒哪有什么腦溢血呀?其實, 在嬰兒中也會發生自發性顱內出血。 在嬰兒顱內出血的原因中, 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占首位。 以往認為, 出生時低體重、有產傷的嬰兒或早產兒, 最容易患維生素K缺乏癥。 現在有證據顯示, 即使身體完全健康的足月兒, 也有可能發生維生素K缺乏, 繼而出現顱內出血。 這是因為維生素K在母乳中含量較低;母乳喂養的嬰兒, 腸道的細菌相對較少, 所以合成的維生素K也少。 而維生素K是參與血液凝固的重要物質, 它可以從食物中獲取,
Advertisiment
人體腸道中某些細菌也能制造維生素K。
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 多發生于出生后一兩個月的嬰兒。 患兒往往突然發病, 主要表現為煩躁不安, 會發出一種特殊的尖叫, 或者嗜睡、昏迷, 還可有噴射狀嘔吐、全身抽風等癥狀, 兩側瞳孔也大小不一。 嚴重患兒很快出現腦疝而死亡。 即使給予積極的治療, 也可能留下一些后遺癥, 如癲癇、智能障礙、肢體殘疾等。
所幸的是, 這種維生素K缺乏性腦溢血是可以預防的。 最簡單的預防辦法, 就是對所有的新生兒, 無論是正常足月出生的孩子, 還是低體重兒、早產兒、難產兒, 都應該在出生以后立即肌肉注射維生素K。 足月兒每次5mg, 連用3天;早產兒, 尤其是用全靜脈營養的未成熟兒, 可每天2mg, 連用3~7天。
Advertisiment
對于單純母乳喂養的嬰兒, 尤其是有慢性腹瀉或曾經使用過抗生素、患有嬰兒肝炎綜合征、膽道阻塞者, 在滿月的時候, 還要再注射一次維生素K1。
除藥物預防以外, 乳母的保健也很重要。 乳母在哺乳期要多吃一些綠葉蔬菜、動物肝臟及魚類食品。 在新生兒后期, 乳母最好每天服用維生素K2周, 每天10~20mg, 以提高母乳中維生素K的含量, 以防患于未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