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頭部由顱與面兩部分組成。 顱部由顱頂、顱底和顱腔三部分組成。 顱頂各骨均屬扁骨, 前方為額骨, 後方為枕骨, 在額骨和枕骨之間是左右頂骨, 顱頂各骨之間以顱縫相接合。 顱頂骨在胚胎發育時期是膜內化骨, 出生時尚未完全骨化, 顱骨縫還未完全閉合, 在某些部位仍保留膜性結構, 如前囟和後囟。 由於顱骨的骨化不完全, 骨質較軟, 骨縫尚未閉合, 而新生兒頭部較大, 約占身體的1/4, 加上新生兒的頸部肌肉尚無力轉動沉重的頭部, 當某一部位的骨片長期承受整個頭部重量的壓力時, 其生長的形狀就會受影響了。
Advertisiment
雖然嬰兒頭的形狀主要決定於先天遺傳因素, 但後天的發育也有很大影響。 臺灣馬偕醫院的一項研究發現, 高達30%的正常嬰兒容易頭部變形,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良睡姿。 這家醫院的小兒外科專家指出, 影響頭形發育的最主要原因是睡姿。 剛出生嬰兒的頭形都是渾圓的, 長時間仰睡會形成扁頭、大餅臉;如果側睡時間過長, 頭部會變得狹長, 臉部成為細長形。
新生兒從早到晚都處於睡眠狀態, 自己不會翻身, 要經常注意為孩子更換睡覺姿勢, 可採取俯睡、側睡、仰睡三者相結合的方法來有效保護嬰兒的頭形, 一般來說, 每4個小時調換1次睡姿較為適宜。 側睡時要注意嬰兒的耳郭,
Advertisiment
科研人員通過對嬰兒睡眠姿勢的研究發現, 長期俯臥、側臥的睡姿對小兒頭、面部的影響比較大, 仰臥睡姿影響較小。 在1歲前, 如果嬰兒長期俯臥、側臥睡, 臉部較長時間承受外部壓力,
Advertisiment
嬰兒頭睡扁後要常換睡姿
當嬰兒的頭睡扁或睡歪後, 建議家長應結合嬰兒的生理特點, 針對嬰兒對母親的依賴性及對光線、聲音、影子、顏色等的濃厚興趣, 通過變換母親位置、床的位置以及房間佈置等方式對其習慣體位元加以引導糾正。 嬰兒到6個月齡以後, 睡覺時就會自己翻來翻去, 不會長時間保持一個睡姿不動, 加之寶寶有自然恢復頭形的本能, 就算之前頭睡扁了, 只要採取了正確的睡姿, 頭也會慢慢變圓, 家長不必過分擔心,
Advertisiment
疾病會帶來頭形異常
我們在臨床上經常根據嬰兒頭顱骨縫閉合的情況、前囟大小及前後囟閉合時間、頭圍大小來評價顱骨的發育情況。 一般來說, 新生嬰兒頭圍平均為34cm, 1歲時為46cm, 兩歲時為48cm。 骨縫於3~4個月閉合, 前囟最遲於1.5歲閉合。 顱縫早閉可引起舟狀頭、塔狀頭或尖頭畸形、枕部或前額斜頭畸形。 大多數顱縫早閉病例在出生時即已明顯, 是遺傳因素造成的顱骨發育不正常, 與嬰兒睡姿沒有關係。 如果頭圍明顯小於正常, 前囟小或關閉早, 提示腦發育不良;如果頭圍大於正常, 則有可能是腦積水;前囟閉合延遲要注意是否患有甲狀腺功能低下及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