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哭鬧, 父母該怎麼辦的問題歷來有兩種看法。 一是認為父母應該立刻抱起孩子給以撫慰;另一種看法是不要一哭就抱, 以免孩子產生依賴。 其實, 這兩種看法都有失偏頗。
從醫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上講, 哭首先是表達一種生理和心理需要。 對沒有自立能力的嬰兒來說, 哭是他們特有的語言, 是他們饑渴、尿濕、想睡或不舒服時向父母發出的信號。 依賴父母是孩子的天性, 特別是小於6個月的嬰兒更需要有人陪伴, 當他發現身邊沒人時, 就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對於嬰兒的哭鬧父母應當儘量回應,
Advertisiment
為德國《家庭》雜誌提供專業諮詢的兒童心理學家恩格爾女士認為, 對於嬰兒的哭鬧, 家長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不要孩子一哭, 大人先緊張起來。
最好的方式是家長從始至終保持鎮靜, 用溫柔的撫摸和輕聲的話語使嬰兒逐漸放鬆, 繼而平靜下來。 由於大人的情緒能直接傳染給孩子, 所以與其父母手忙腳亂地抱起孩子, 拿奶瓶, 遞玩具, 不如保持鎮定, 穩定的情緒有助於撫慰嬰兒。
父母的回應對嬰兒來說是一種早期心理保健, 能促進母嬰依戀更好地形成。
如果人在嬰兒時期得到足夠的注意和關愛, 成年後就會比較獨立, 而且人際交往能力也較強。
Advertisiment
“哭”有時是孩子的武器
但是, 1歲多的孩子如果還總是哭鬧, 父母就要注意他們的哭是不是一種“挾制”手段。 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他們可能因為父母不滿足他們的某些要求而哭鬧不止, 以此達到目的。
孩子的哭和父母的反應是一個條件反射。 “哭”是達到要求的手段, 而“抱”意味著認同和答應, 是對哭的一種強化和獎賞。 如果孩子一哭, 父母就趕緊抱他、哄他, 甚至滿足他不合理的要求, 就中了他潛意識的“圈套”。 孩子的哭鬧一次奏效, 就會一而再,
Advertisiment
所以, 當一兩歲的孩子哭鬧時, 父母應先考慮他是否有生理需求, 如身體不適等。 如果沒有, 父母千萬不要心軟, 應克制感情, 由他去哭, 不予理會。
等到他停止哭鬧, 父母再去安慰他, 和他親昵, 或給他一些吃的東西作為獎勵, 幾次以後, 孩子哭鬧的毛病就改掉了。
這種心理訓練法的關鍵在於孩子不哭時滿足他的需要, 從而破壞原先的“哭”與“滿足”的聯繫, 讓孩子意識到:哭鬧也得不到想要的東西, 不哭, 媽媽才會給我獎勵。
教育孩子得講原則
另外, 父母教育孩子也得講點原則。 國內的一些父母經常痛斥孩子:你再哭, 我就怎麼怎麼樣!結果, 這些警告不過是父母氣頭上的宣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