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兒啼哭時避免“搖晃”

引起生理性啼哭的常見原因有饑餓、口渴、睡眠不足、想睡未睡、衣服冷熱不當、體位不當、食物冷熱不當、衣被過緊或過厚、尿布潮濕、衣服汗濕、蚊子叮咬、皮膚發癢、銳物刺痛、衣服內有異物、約束力過緊、驚嚇、情況變化、環境改變、排大便前腸蠕動加劇、排便困難及不良習慣(愛抱睡及晝眠夜哭)。

在排除生理性啼哭的原因外, 嬰兒長時間的啼哭、發病的早期和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啼哭, 往往是早期病態的主要症狀, 常見病有鵝口瘡、膿皰疹、尿布皮炎、腸道疾病、中耳炎、腹痛、骨關節損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脫水熱、各種感染的早期症狀、顱內出血、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膽紅素腦病、嵌頓疝、新生兒破傷風啼哭具有特徵性,

Advertisiment
而且是最早期出現的症狀, 這是因為咀嚼肌痙攣不能吸乳, 出現想吃又不能吃, 因而新生兒破傷風的主訴往往是長時間啼哭、拒奶。

護理每位元啼哭的嬰兒, 首先根據其啼哭聲調高低、強弱、時間、面部表情及伴隨症狀等來鑒別是生理性啼哭還是病理性啼哭。 在不能鑒別的情況下, 則應密切觀察。

對生理性啼哭的嬰兒, 主要是去除原因。 特別是情感依賴性和帶有意向性的啼哭, 此時抱起嬰兒, 安慰穩定情緒、精神愉快、體形舒服, 啼哭很快自動停止。 對於那種完全不理睬嬰兒的感染需求的做法, 則不利於嬰兒身心發育。

Advertisiment

對於明確原因的啼哭, 如驚嚇、尿濕、衣被過厚過緊、衣服內有異物、約束力過緊、體位不當、食物冷熱不當者, 只要及時得到正確幫助, 給予輕柔地撫摸安慰, 都可有效地平抑啼哭。

由於腸痙攣引起的啼哭, 可選取醫用松節油外塗臍周皮膚, 雙手摩擦產熱後, 沿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數次, 抱起嬰兒, 呈腹對腹姿勢, 啼哭慢慢緩解。

對病理性啼哭, 則應根據引起啼哭的疾病, 針對原發病灶進行積極處理, 防止增加痛苦和耽誤病情。 在排除病理性啼哭外, 或不影響病情觀察下, 根據醫囑適當使用鎮靜藥物。 如果要進行各種穿刺治療、護理動作應輕巧、嫺熟, 提高成功率, 減少不必要的刺激。
在護理嬰兒寶寶時還要注意下不要搖晃,

Advertisiment
造成“搖晃症”。 搖晃症候群的表現:出血之後, 顱內壓會急速上升, 從而產生一系列症狀, 如食欲不振、嘔吐、嗜睡、抽搐、四肢無力、意識昏迷等神經系統症狀。 這種因人為劇烈搖晃而引發腦出血, 並引起諸多神經系統的症狀, 就是“嬰兒搖晃症候群”。 值得注意的是, 這些受傷害的嬰兒並無明顯外傷, 卻都受過力道大小不一的搖晃或撞擊。 一般情況下寶寶哭泣時, 看護人總是不自覺的通過震動、搖晃、蕩悠悠等方式予以安撫, 這樣做有可能會導致寶寶大腦受損。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名26歲的年輕父親, 兒子出生不到3個月。 每次兒子哭鬧時, 他都將孩子往空中拋起再接住, 和孩子玩拋接遊戲, 或緊抓孩子的腋下原地轉圈, 這樣來安撫寶寶。
Advertisiment
結果, 孩子尚未發育完全的大腦組織承受不了這樣的激烈搖晃, 引起硬腦膜下腔出血。 經過搶救, 雖然挽留住了孩子的性命, 但是, 孩子卻變成了必須依賴呼吸機維持生命的植物人。
不論大人還是孩子, 腦內組織都如“豆腐”般脆弱, 必須避免受到外力的撞擊, 才能保護大腦組織的安全, 特別是不滿1歲的寶寶, 更需要注意頭部的安全。 因為出生時嬰兒大腦的重量已接近成人的二分之一, 但體重大約只有成人的二十分之一, 並且嬰兒的頸部肌肉群肌力比較弱, 不足以支撐寶寶的頭部。
另外, 嬰兒顱底及內面較平滑, 腦組織固定不是很結實, 受到強大的外力時容易晃動, 大腦表面與頭骨下的靜脈相接的血管也會晃動。
Advertisiment
晃動的大腦組織很容易被突然改變的外力“撕裂”, 引發硬腦膜下或蜘蛛膜下腔出血等急症, 眼球玻璃體也會因劇烈搖晃而引起視網膜出血。
小提示:寶寶頸部要支撐
寶寶的頸部能自行支撐頭部, 約在6個月大時, 在這之前, 只要抱著寶寶, 家長都應以手掌支撐住寶寶的頸部。 若使用背帶, 應選擇適合月齡並要有支撐頸部的功能的背帶, 避免頭部少了支撐力而搖晃。 但現在有的寶寶似乎很早就能自行挺直脖子, 究竟該如何確定寶寶的頸部真的可自行支撐頭部?一般來說, 當寶寶會翻身後, 就表示頭部的支撐力已足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