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兒好脾胃,要恰當的餵養!

寶寶出現脾胃不和, 多因餵養不當導致。 要想獲知正確的餵養知識, 我們需從嬰兒的基本需求談起。

基本需求, 也是最重要的需求, 就是吃飽。 從這個角度看, 無非是一張嘴和一個胃的問題。 殊不知嬰兒的饑餓感來得非常強烈, 而且一旦餓了就必須立刻滿足。 一個月大的嬰兒會餓醒, 吃飽以後會繼續睡, 直到再次餓醒。 隨著漸漸長大, 由於饑餓而醒來的間隔會拉長, 嬰兒也不再吃飽了就立刻睡覺。

那麼如何滿足嬰兒的饑餓感呢?很簡單, 把他喂飽就行了。 聽上去很簡單, 事實上也並不難, 可是現代社會把母子間原本很簡單的哺乳活動毫無必要地複雜化了。

Advertisiment

母乳餵養還是人工餵養

首先是母乳餵養還是人工餵養的爭論。 在這個問題上, 人們仿佛總是要有一個清楚的立場。 醫生、護士和鄰居中所謂的“專家”對這個討論津津樂道, 以至於讓一些無法喂母乳的母親心懷負罪感, 因為周圍人會說:“母乳餵養才是最自然的! ”在我看來, 這就像是在說:“人是不可能飛上天的。 因為上帝要是真想讓人類飛, 早就給他們安上翅膀了。 ”

其實一個簡單的說明就可澄清這個爭論:不論是生理學還是心理學, 都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支持其中一方, 用哪一種方式餵奶完全取決於母親的喜好。

如果你決定人工餵養, 那麼也要把孩子抱在懷裡喂,

Advertisiment
輕柔地愛☆禁☆撫他。 當然這也不是嚴格的規定, 偶爾用固定在床邊的奶瓶喂並不會對他造成心理傷害, 但是一般來說, 孩子需要得到和母乳餵養時一樣的身體愛☆禁☆撫。

按需餵奶還是按時餵奶

接下來, 不論你選擇母乳餵養還是人工餵養, 都會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什麼時候餵奶。 答案不言而喻:在孩子餓的時候喂, 遺憾的是, 如今這個淺顯易懂的道理也被無謂地複雜化了。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 人們普遍相信對嬰兒的教育進行得越早越好。 這些人認為, 要想培養出有好習慣的孩子, 一個訓練內容就是讓嬰兒儘快習慣按時餵奶, 於是媽媽們按照醫師的規定, 每隔三四個小時就給孩子喂一次奶。 這條可怕的規定嚴重違背了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的準則: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

Advertisiment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有自己內在的進食時間, 我們怎麼能設計出一個外在的“時間表”去套用給所有的孩子呢?不論是“每三個小時喂一次奶還是”, 還是“每四個小時喂一次奶”都是行不通的。 它不一定適用于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樣, 不僅如此, 就連他自己每天的胃口都可能有變化。

機械地給孩子定時哺乳會造成什麼後果呢?那就是孩子在真正餓了的時候必須承受強烈的饑餓感。 他餓了就是餓了!不是可能要吃的, 而是立刻需要食物。 很少有大人體驗過嬰兒挨餓的感覺, 打個比方說明:嬰兒等上半個小時的饑餓感, 就好像我們大人三天不吃不喝時的感覺。

Advertisiment

嬰兒可不會和你講什麼禮節。 如果他餓了可你卻不喂他, 那他只好用哭來引起你的注意, 這是他唯一的法寶。 等的時間越長, 哭聲也越響亮, 越堅定。 他仿佛在抱怨:“我這是在什麼地方啊?我餓極了, 都哭成這樣了, 還是沒有人給我吃的!”倘若再等下去, 哭聲就不僅僅是響亮地乞求食物, 而是夾雜著憤怒和宣洩, 好像在控訴, 我很氣憤!我告訴你們我餓了, 可你們都不來管我!我恨你們, 我恨這個世界!

如果他多次被迫等著固定的餵奶時間, 就會明白不論怎麼哭都無濟於事, 沒有人會立刻給他餵奶。 在這種情況下, 有的孩子會變得氣憤, 有的孩子則變得倦怠, 進而麻木, 好像不願再努力抗爭以滿足自己的願望了,

Advertisiment
這樣的孩子“學會”了忍氣吞聲。 不管孩子是選擇表示憤怒還是忍氣吞聲, 後果都是一樣的:對生活充滿了不信任。 你覺得這是孩子的錯誤嗎?在他眼中, 生活是可恨的。

終於, 人們認識到了定時餵奶的荒謬之處, 於是越來越多的醫生和家長宣導並選擇按需哺乳。 其實, 這個方法不過是基於一個常識,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罷了:讓孩子自己來告訴你他何時需要吃東西。 要吃的時候, 孩子要麼醒來, 要麼哭喊善要食物。

孩子漸漸長大之後, 許多母親仍然為孩子不好好吃飯而困擾不已,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吃飯本不應該成為問題。 幾乎所有的吃飯問題, 不論是嬰兒還是3歲的幼兒, 究其根源, 都是因為孩子受到了某種心理壓力,

使得由於饑餓而想要吃飯的需求變得紊亂。父母應該記住,在孩子吃飯問題上有一個很好的合作夥伴,就是孩子的饑餓感。如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個體特徵,能夠保證孩子的饑餓感及時得到滿足,那麼吃飯絕不會成為問題。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需要尊重孩子的個體特徵,但在現實中卻常常做不到。下面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一個半小時以前,孩子吃完奶又繼續睡了,現在他哭醒了,母親可能會想:“他現在哭什麼?不可能是餓了,因為我剛喂過他”。她怎麼知道孩子一定不是餓了呢?她能鑽進孩子肚子裡判斷他是不是正在忍受饑餓的折磨嗎?他為什麼不可能是餓了呢?(在這個方面,原始部落的母親比我們更有智慧,孩子一哭鬧,她們就立即餵奶。)

因此,只要孩子哭了 ,就去喂喂他。如果他自己把乳☆禁☆頭吐出來或是用別的方式表示不想吃,你才可以判斷他哭並不是因為餓了 ,而是有其他的原因。

使得由於饑餓而想要吃飯的需求變得紊亂。父母應該記住,在孩子吃飯問題上有一個很好的合作夥伴,就是孩子的饑餓感。如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個體特徵,能夠保證孩子的饑餓感及時得到滿足,那麼吃飯絕不會成為問題。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需要尊重孩子的個體特徵,但在現實中卻常常做不到。下面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一個半小時以前,孩子吃完奶又繼續睡了,現在他哭醒了,母親可能會想:“他現在哭什麼?不可能是餓了,因為我剛喂過他”。她怎麼知道孩子一定不是餓了呢?她能鑽進孩子肚子裡判斷他是不是正在忍受饑餓的折磨嗎?他為什麼不可能是餓了呢?(在這個方面,原始部落的母親比我們更有智慧,孩子一哭鬧,她們就立即餵奶。)

因此,只要孩子哭了 ,就去喂喂他。如果他自己把乳☆禁☆頭吐出來或是用別的方式表示不想吃,你才可以判斷他哭並不是因為餓了 ,而是有其他的原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