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已經具備很強的分辨能力

家長和大人們通常認為孩子是不懂事的, 但是有研究人員發現, 孩子長大到半歲的時候已經具備了很強的分辨能力。 其實這個時候的孩子還沒收到多少關於分辨的教育和薰陶。 理應不知道好壞, 但是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 選擇一種有利於自己的方面, 通常我們對好壞的標準不就是以利人為主嘛。

一、能分辨頑皮和乖巧玩伴

即使是嬰兒也能分辨出頑皮和乖巧的玩伴, 並且知道該選誰一起玩。 6―10個月大的嬰兒在他們會說話之前就已經表現出了至關重要的社會判斷技巧。 嬰兒們看著一個木質的大眼睛娃娃在爬過山車,

Advertisiment
然後有另外一個大眼睛娃娃過來, 幫它爬過去或把它推倒。 然後再給他們這些娃娃看嬰兒們會和哪一種玩。 幾乎每一個嬰兒都選擇那個幫助別人的而不是那個把人推倒的。

嬰兒也會選那些中立的玩具――那些既不幫忙也不搗亂的――而不是那些調皮的。 但要是在幫忙的和中立的當中選擇的話他們會選那些幫忙的。

二、能判斷成人表情

嬰兒的判斷力超乎我們的想像, 他們的神經能感受到許多成人無法察覺的東西。 半歲大的嬰兒能區分2張猴子臉的不同點, 而成人則無法看出來。

多年來對嬰兒的研究還表明, 嬰兒能夠判斷成人的臉部表情。 將畢卡索畫像裡的眼睛和鼻子交換位置後放到嬰兒面前,

Advertisiment
嬰兒會把臉轉過去, 但如果把真實的畢卡索畫像放到他面前時, 他馬上就被迷住了。

三、能區分好人和壞人

美國耶魯大學專家們為了印證嬰兒的“知人之明”, 向兩組分別為6個月和10個月大的嬰兒演示一個“木偶表演”, 他們用3個不同形狀的木偶扮演3個角色:試圖登山的“攀登者”、代表“好人”的“幫助者”和代表“壞人”的“阻礙者”。 “幫助者”協助“攀登者”爬上山, 而“阻礙者”則將“攀登者”推下山。

隨後, 研究人員將“幫助者”和“阻礙者”的木偶放在一起, 讓嬰兒挑選, 結果16名10個月大的寶寶中, 有14個更喜歡“幫助者”, 12名6個月大的寶寶選擇的則全是“好人”。 這表明嬰兒們對“樂於助人”的“幫助者”更有好感。

四、一出生就有同情心

嬰兒還有著複雜的情感,

Advertisiment
他們也會妒忌和富有同情感。

美國德克薩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哈特為瞭解嬰兒的思維方式, 將半歲大的女孩維多麗亞和母親切麗請到實驗室。 哈特將一個和維多麗亞差不多大的布娃娃交給切麗, 讓她“寵愛”這個“嬰兒”。 看到自己“失寵”, 維多麗亞先是沖著母親笑, 發現母親不理她之後, 她開始拿腳踢椅子, 切麗還是不看她, 維多麗亞這時忽然大哭起來, 表現出了強烈的嫉妒心理。

以上種種因素表明, 孩子是具備分辨能力的, 有的時候比成人具備更高速的素質, 者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成長和教育到底是什麼, 當我們掌握了一種方法的時候我們是否曾經丟掉過什麼。 當然不是說成人不如孩子, 論整體素質來說孩子跟成人沒法比,

Advertisiment
但是某一方面來講孩子能超過成人, 與生俱來的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