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嬰兒怎樣才算便秘了

一、嬰兒怎么樣才算是便秘了?

1、正常嬰兒糞便是怎樣的?

小兒由于年齡、飲食、排便習慣等的不同, 每天排便次數可以不盡相同。 嬰幼兒糞便的次數和性質常反映著小兒胃腸道的生理和病理狀態。 母乳喂養兒、人工喂養兒以及混合喂養兒在排便次數上、糞便性狀方面各有特點。 我們如果掌握了這些特點, 就可以通過嬰幼兒糞便了解其消化道功能情況, 及時調整食物的量及比例, 促進嬰幼兒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預防和減少腹瀉, 并可以及早地發現一些疾病, 做到有病早治。

A.母乳喂養兒糞便:未加輔食的母乳喂養嬰兒,

Advertisiment
糞便呈黃色或金黃色, 稠度均勻如藥膏狀, 或有種樣的顆粒, 偶爾稀薄而微呈綠色, 呈酸性反應, 有酸味但不臭。 每天排便2-4次, 如果平時每天僅有1-2次大便, 突然增至5-6次大便, 則應考慮是否患病。 如果平時大便次數較多, 但小兒一般情況良好, 體重不減輕而照常增加, 不能認為有病。 嬰兒在加輔食后大便次數可以減少。 1周歲以上的小兒大便次數減至一天一次。

B.人工喂養大便:以牛乳喂養的嬰兒, 大便色淡黃或呈土灰色, 質較硬, 呈中性或堿性反應。 由于牛奶中的蛋白質多, 有明顯的蛋白分解后的臭味。 大便每天1-2次, 如果增加奶中的糖量, 則排便次數增加, 便質柔軟。

C.混合喂養兒糞便:無論人乳或牛乳喂養, 若同時加食淀粉類食物,

Advertisiment
則大便量增多, 硬度比單純牛奶喂養稍減, 呈暗褐色, 臭味增加。 若將蔬菜、水果等輔食加多, 則大便與成人近似。 初加菜泥時, 大便中常排出小量的綠色菜泥, 有的父母往往以為是消化不良, 停止添加菜泥。 實際上這種現象是健康嬰兒更換食物時常有的事。 如果沒有腹瀉, 不必停止加輔食, 數日以后胃腸習慣了, 這種情況隨之消失。

對嬰幼兒糞便性狀的觀察可以了解其消化情況。 如果嬰兒糞便的臭味明顯, 則表示蛋白消化不良, 這時應適當減少奶量或將奶沖稀。 如果糞便中多泡沫, 則表示碳水合物消化不良, 就必須減少甚至停止吃淀粉類的食物。 若大便外觀如奶油狀, 則顯示脂肪消化不良, 應減少油脂類食物的攝入。

Advertisiment

2、嬰兒怎么樣算便秘?

便秘, 是指大便干燥, 排出困難。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 一般而言, 便秘主要與喂養方式、飲食質量和數量、排便習慣、胃腸道消化吸收能力、腹肌壓力、腸道平滑肌的發育和推動力有關。

人工喂養兒較母乳喂養容易便秘, 這是因為牛奶中含有更多的鈣和酪蛋白, 而糖和淀粉含量相對減少, 食入后容易引起便秘;如進食少, 食物中含蛋白質過多, 含糖太少, 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 水分被腸道吸收而使大便干燥;生活沒有規律, 對嬰兒沒有訓練成按時排便的習慣, 也易引起便秘;有些慢性病癥如佝僂病、皮肌炎等導致營養不良也容易引起便秘。 年輕的父母必須對此多加注意, 及早預防。

Advertisiment

寶寶便秘后, 往往數天不解大便, 有時大便中夾有血絲及粘液(這是由于干燥的糞便擦傷腸粘膜所致), 排便時肛門疼痛, 甚至可導致外痔及直腸脫垂, 多日未排便的寶寶, 由于糞便中毒素的影響, 往往會出現精神不振和食欲不佳的狀況。

排便困難的寶寶排便時會因肛門疼痛而哭鬧不安, 多日便秘的寶寶還會出現精神不振、食欲不好、腹脹等癥。

二、嬰兒便秘的原因?

引起嬰幼兒便秘的原因較多:(1)沒有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該排便時, 孩子還在玩耍, 抑制了便意, 久之使腸道失去了對糞便刺激的敏感性, 大便在腸內停留過久變得又干又硬;(2)飲食不足嬰兒飲食太少, 經消化后產生的殘渣少, 自然缺乏大便。 牛奶中糖量不足也可使大便干燥;(3)食物成分不當食物中含多量蛋白質,

Advertisiment
而碳水化合物、纖維成分少, 也容易造成便秘;(4)腸管功能不正常缺乏運動或患佝僂病、營養不良等都可使腸肌松弛, 缺乏對糞便的推動力;(5)其他因素如肛門裂、肛門狹窄、先天性巨結腸等都可引起便秘。 便秘的治療首先查明便秘的原因, 根據病因, 采取治療措施。 改善飲食, 訓練排便習慣也是很重要的。

三、嬰兒便秘的應對辦法

應對嬰兒便秘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按摩法

手掌向下, 平放在寶寶臍部, 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推揉。 這不僅可以加快寶寶腸道蠕動進而促進排便, 并且有助于消化。

2、開塞露法

將開塞露的尖端封口剪開, 管口處如有毛刺一定要修光滑, 并先擠出少許藥液滑潤管口, 以免刺傷寶寶肛門。讓寶寶側臥,將開塞露管口插入其肛門,輕輕擠壓塑料囊使藥液射入肛門內,而后拔出開塞露空殼,在寶寶肛門處夾一塊干凈的紙巾,以免液體溢出弄臟衣服或床單。同時囑咐寶寶要盡量等到不能忍受的時候再排便,以使藥液充分發揮刺激腸道蠕動、軟化大便的作用,達到最佳通便效果。

3、甘油栓法

將手洗干凈,然后將圓錐形甘油栓的包裝紙打開,緩緩塞入寶寶肛門,而后輕輕按壓肛門,盡量多待片刻,以使甘油栓充分融化后再排便。

4、肥皂條法

洗凈雙手,將肥皂削成長約3厘米、鉛筆粗細的圓錐形肥皂條,先用少許水將肥皂條潤濕后再緩緩插入寶寶肛門內。同樣盡量讓肥皂條在肛門內多停留一段時間,以達到充分刺激暢道蠕動的作用。

如果以上方法均不奏效,應及時帶寶寶到醫院就診,檢查是否是由于其他疾病而引起便秘。

其實在應用2、3、4方法前可以試試給寶寶喝蔬菜汁,我的寶寶每次喝了紅蘿卜水后都會排便。

四、嬰兒便秘的預防

引起寶寶便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見的原因是飲食結構不合適,如碳水化合物及纖維素吃的少、食物中蛋白質過高,會使大便呈堿性而變得干燥難解;食物中鈣多也會發生便秘。

聰明法則1  對寶寶食物選擇進行改變, 可以用白蘿卜熬梨水,梨子不要去核,用來治療寶寶的便秘。另外注意要讓寶寶多喝水,1歲左右寶寶可選用蜂蜜水或者果汁。或者給寶寶喂食的牛奶中增加糖量,100毫升奶加5~8克白糖,也可喂些酸奶。

聰明法則2  給寶寶按摩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對寶寶的便秘治療起到輔助作用。每天堅持睡覺前在寶寶的小肚肚上輕輕揉搓。手掌向下,平放在寶寶臍部,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推揉。這不僅可以加快寶寶腸道蠕動進而促進排便,并且有助于促進寶寶消化。

聰明法則3  保證寶寶活動量,運動量不夠有時也容易導致排便不暢。因此,要保證寶寶每日有一定的活動量。對于還不能獨立行走、爬行的小寶寶,爸爸媽媽要多抱抱,給寶寶做做簡單的健身操,活動小手小腳,或適當揉揉他的小肚子,而不要長時間把寶寶獨自放在搖籃里。

聰明法則4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也是防止寶寶便秘的重要手段。一般3個月以上的寶寶便可開始訓練。清晨喂奶后由成人兩手扶持,或坐盆或坐多功能便座,連續按時進行,一個月后便可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聰明法則5  合理搭配飲食。如果寶寶無腹脹而只是大便干燥,可在乳汁中多加點糖類,亦可喂寶寶一些水果汁。不要讓寶寶吃太多高蛋白、高脂肪飲食。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在寶寶食譜中也應占適當比例。

聰明法則6  藥物治療,適合寶寶服用的治療便秘的口服藥有媽咪愛、整腸生、金雙歧片、四磨湯口服液等。具體用藥及用量應遵醫囑。

以免刺傷寶寶肛門。讓寶寶側臥,將開塞露管口插入其肛門,輕輕擠壓塑料囊使藥液射入肛門內,而后拔出開塞露空殼,在寶寶肛門處夾一塊干凈的紙巾,以免液體溢出弄臟衣服或床單。同時囑咐寶寶要盡量等到不能忍受的時候再排便,以使藥液充分發揮刺激腸道蠕動、軟化大便的作用,達到最佳通便效果。

3、甘油栓法

將手洗干凈,然后將圓錐形甘油栓的包裝紙打開,緩緩塞入寶寶肛門,而后輕輕按壓肛門,盡量多待片刻,以使甘油栓充分融化后再排便。

4、肥皂條法

洗凈雙手,將肥皂削成長約3厘米、鉛筆粗細的圓錐形肥皂條,先用少許水將肥皂條潤濕后再緩緩插入寶寶肛門內。同樣盡量讓肥皂條在肛門內多停留一段時間,以達到充分刺激暢道蠕動的作用。

如果以上方法均不奏效,應及時帶寶寶到醫院就診,檢查是否是由于其他疾病而引起便秘。

其實在應用2、3、4方法前可以試試給寶寶喝蔬菜汁,我的寶寶每次喝了紅蘿卜水后都會排便。

四、嬰兒便秘的預防

引起寶寶便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見的原因是飲食結構不合適,如碳水化合物及纖維素吃的少、食物中蛋白質過高,會使大便呈堿性而變得干燥難解;食物中鈣多也會發生便秘。

聰明法則1  對寶寶食物選擇進行改變, 可以用白蘿卜熬梨水,梨子不要去核,用來治療寶寶的便秘。另外注意要讓寶寶多喝水,1歲左右寶寶可選用蜂蜜水或者果汁。或者給寶寶喂食的牛奶中增加糖量,100毫升奶加5~8克白糖,也可喂些酸奶。

聰明法則2  給寶寶按摩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對寶寶的便秘治療起到輔助作用。每天堅持睡覺前在寶寶的小肚肚上輕輕揉搓。手掌向下,平放在寶寶臍部,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推揉。這不僅可以加快寶寶腸道蠕動進而促進排便,并且有助于促進寶寶消化。

聰明法則3  保證寶寶活動量,運動量不夠有時也容易導致排便不暢。因此,要保證寶寶每日有一定的活動量。對于還不能獨立行走、爬行的小寶寶,爸爸媽媽要多抱抱,給寶寶做做簡單的健身操,活動小手小腳,或適當揉揉他的小肚子,而不要長時間把寶寶獨自放在搖籃里。

聰明法則4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也是防止寶寶便秘的重要手段。一般3個月以上的寶寶便可開始訓練。清晨喂奶后由成人兩手扶持,或坐盆或坐多功能便座,連續按時進行,一個月后便可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聰明法則5  合理搭配飲食。如果寶寶無腹脹而只是大便干燥,可在乳汁中多加點糖類,亦可喂寶寶一些水果汁。不要讓寶寶吃太多高蛋白、高脂肪飲食。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在寶寶食譜中也應占適當比例。

聰明法則6  藥物治療,適合寶寶服用的治療便秘的口服藥有媽咪愛、整腸生、金雙歧片、四磨湯口服液等。具體用藥及用量應遵醫囑。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