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習俗從發生形成到蔚為風氣, 應有一個時間過程。 抓周在南朝已普遍流行江南, 其發生時間當更早一些。 故又有人根據民間流傳的《三國外傳》, 將抓周的起源時間推前至三國時代。
相傳, 三國時吳主孫權稱帝未久, 太子孫登得病而亡, 孫權只能在其他兒子中選太子。 有個叫景養的西湖布衣求見孫權, 進言立嗣傳位乃千秋萬代的大業, 不僅要看皇子是否賢德, 而且要看皇孫的天賦, 並稱他有試別皇孫賢愚的辦法, 孫權遂命景養擇一吉日。 是日諸皇子各自將兒子抱進宮來, 只見景養端出一個滿置珠貝、象牙、犀角等物的盤子,
Advertisiment
孫休死後, 大臣們均希望推戴一位年紀稍長的皇子為帝, 恰好選中年過二十的孫皓, 這時一些老臣回想起先前景養採用的選嗣方式, 不由嘖嘖稱奇。 其後, 許多人也用類似的方法來考校兒孫的未來, 由此形成了流被(pi)江南的“試兒”習俗。
還有人認為, “試兒”習俗的源頭可以溯及先秦, 其實是楚人崇神信巫文化的產物。 《左傳》·昭公十三年記,
Advertisiment
但楚共王最終把下跪時兩足各跨玉璧一邊的長子(即楚康王)立為太子。 大臣韋龜甚有感慨, 以為此舉違背了天命, 故囑託其子于平王, 其後平王果然在楚國內爭中坐上了王位。 這段載于史傳的故事, 與孫權選嗣的傳說何其相似, 亦可看作是“試兒”之俗的濫觴。
Advertisiment
究竟是什麼觀念導致產生了抓周試兒的風俗, 學者的見解亦有不同。 有人認為這一風俗源於原始的徵兆觀念, 即以為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人世間的吉凶禍福, 在其發生之前都是有徵兆的。 它本是原始人因無法解釋和把握強大的自然力量與人類自身命運而產生的一種心理觀念。 故以抓周來預測前程, 不惟愚昧荒謬, 也表現為思維方式上的倒退。 也有人認為, 抓周其實是人的第一個生日紀念日的慶祝方式,
Advertisiment
還有人指出, 抓周是一種在家庭內進行的俗信活動, 並非社會性的風俗, 但它的信仰根源確是物人相觸互感的巫術觀念, 其儀式及期日正是創造這一神秘氛圍的選擇。 作為蔔戲類民俗事象, 它以兒時的偶然接觸來對未來作出必然的判斷, 自然是荒謬而非理性的。 不過它反映了父母對子女的舔犢深情, 同時又有一定的家庭遊戲性質, 因此也不同於迷信活動, 只是一種頗具人倫味、以育兒為追求的信仰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