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兒會學習增長自信心

嬰兒也會學習

我曾在一本心理學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張有趣的照片, 一位老爺爺身後跟著一群排著隊的小鴨子。

照片中這位老爺爺是奧地利動物學家洛倫茨(Lorentz), 他主要研究鳥類的“母親印刻期”這一現象。 他發現鳥類在剛出生時的經歷會對它後來的成長留下深刻的烙印。 實驗室裡孵化出來的小鴨子總是跟著他走, 他走到哪兒, 小鴨子就跟到哪兒, 母鴨子孵出的小鴨子卻不跟著他走。 小鴨子剛孵化出來時, 眼睛首先看到的移動物體會給它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過這個發現洛倫茨又做了一系列的實驗。

Advertisiment
首先他用木頭雕刻了一隻公鴨子, 小鴨子孵化出來後他就用木頭公鴨圍著小鴨轉來轉去, 還用擴音器反復播放公鴨子的聲音。 過了一段時間, 他把小鴨子放養到池塘邊, 這些從實驗室裡孵化出來的小鴨子就乖乖地跟著一隻公鴨子走了。

後來, 有個叫赫斯(Hess) 的人讓他的女學生孵化小鴨子, 讓孵化出來的小鴨子只看到她, 接著又孵化了一隻鵪鶉, 這次讓鵪鶉只看到小鴨子。 結果, 校園裡出現了一道特殊的風景:女學生走在前面, 小鴨子跟在後面, 而小鴨子後面又跟著鵪鶉。 在決定性的時刻, 小鴨子是把女學生當成母親來接受, 同樣, 鵪鶉又把小鴨子當成了母親。

有些學者認為:人雖然不像小鳥或小狗那樣單純,

Advertisiment
但也有決定性的時期。 人生的早期經驗同樣會深刻地印刻在腦海裡, 對整個成長過程都會產生影響。 哈佛大學的懷特(White) 博士和專門研究新生兒的專家鮑爾(Bower) 認為人在嬰幼兒時期學到的東西最多, 而且這個時期印刻在腦海裡的早期經驗會影響到他今後的人生。

一天閉著眼睛睡20 個小時的嬰兒能理解什麼?一直以來我們都被這種想法支配著, 認為只有不鬧的孩子才是最乖的, 但現在研究嬰兒發育過程的學者們卻改變了看法。 以前人們認為嬰兒在出生後的18 個月裡是毫無能力的, 現在卻發現這個時期的嬰兒其實有不少能力, 雖然他們沒有像成人一樣的綜合分析能力, 但有著比我們想像中多得多的能力, 並且會利

Advertisiment

用這些能力來領會生存的方法。

懷特博士認為決策者和社會成員們現在正浪費著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 這裡他所說的資源指的嬰兒。 懷特博士認為, 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各國政府對教育投入了巨額資金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 如果政府和社會把現在投入到教育裡的時間和精力以及資金投入到6 歲以下嬰幼兒的教育裡, 也許會有更好的效果。 每個人都有形成能力基礎的決定性時期, 而這個決定性時期就是人從出生到上學之前的這段時間。

懷特博士從事了近20 年的嬰幼兒研究。 他曾經把6 歲、3 歲和2 歲的孩子分為聰明部分和普通部分, 然後把6 歲的聰明孩子和3 歲的聰明孩子相比較, 發現他們的聰明程度是一致的,

Advertisiment
再把3 歲的聰明孩子和2 歲的聰明孩子相比較, 發現他們的聰明程度也是一致的。 懷特博士對這種研究結果感到非常驚奇, 於是開始留心觀察新生嬰兒的成長過程, 發現嬰兒在出生10 個月以後其聰明程度開始出現個體差異, 18 個月以後嬰兒聰明程度的變化也就結束了。 也就是說, 情緒的穩定和有能力與否是有決定性時期的。

也許你會認為與剛出生就能行走、尋找食物的動物幼崽相比, 人類的嬰兒是無能的, 其實這只是大人沒能仔細地觀察嬰兒才會產生的想法。 因為沒能看到寶寶的能力而無法成為寶寶的遊戲夥伴, 更不會和寶寶對話。

如果我們能看到嬰兒的能力就能更好地開發嬰兒的智力, 就像在春天裡幫苗木紮根土壤中一樣幫助孩子成長。

Advertisiment
在孩子最需要父母影響和説明的時期去關懷他是引導他好好成長的基礎, 嬰兒也會學習, 也許在嬰兒時期能夠學到的是最多的。

在嬰幼兒的成長過程中, 培養其仁愛之心、穩定的情緒、直面人生的態度和基本的道德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父母一心想好好培養孩子, 卻根本不考慮孩子的興趣和正處於什麼樣的發育階段, 過分勉強孩子, 這樣只能適得其反。 跟大人一樣, 孩子在感到吃力時就會放棄學習。

寶寶會學習, 但只有在內心感到安定的情況下才會有自信心, 並且在自己想學的時候才會學得最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