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種個體存在的方式而從宇宙中分離了出來, 這使嬰兒發現:我受到限制了, 同時也喚醒了個體特徵的意識:這是我, 那是別人。 由此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關於相互關係的問題。
我對別人而言意味著什麼, 別人對我而言又意味著什麼?我們之間處於怎樣的關係?同時對自身局限性的感覺也意味著:儘管我想, 但我不可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另一方面, 我還不能獨立地到我想去的地方, 我還需要幫助。 對自身局限性的認識讓人自然地產生了對自由的嚮往。 這種對自由的嚮往包括交流的需要(誰想要自由,
Advertisiment
對於自我和非我的發現強烈地喚醒了去體驗自己與他人有何不同之處的願望, 激發了我們天生的好奇心。
大約八周後, 嬰兒能有意識地而不是反射性地去抓物體。
兒童一旦能夠抓其他東西, 觸摸物體, 把它拿過來, 放進嘴裡, 他的效能感就會提升:我能夠自己感受其他東西!
1、大腦的發育
科學研究發現, 剛出生時人類的大腦尚未完全發育成熟。 出生後的最初四個月內大腦發生著急劇的變化, 一些新的認知能力似乎在不知不覺中就發展起來了。 在大腦發展的這段時間裡, 遊戲規則得到訓練,
Advertisiment
2、感覺的變化
如前所述, 饑餓感屬於出生後最初的體驗之一, 儘管是一種不太愉快的體驗。 這時嬰兒自己還不能做些什麼, 他們陷入恐慌, 並開始哭叫。 母親早晚會過來解除他的饑餓。 嬰兒開始學會:把他的不快、他的不舒服表達出來,
Advertisiment
每當嬰兒因為不舒服而哭叫時, 他都得到了回應。 從這一刻開始, 他就發現, 在不舒服、發出信號(哭叫)和回應之間的一種相互聯繫, 以後他會把這一體系作為工具來使用, 而不是真正地看清楚這種聯繫。
Advertisiment
他漸漸明白:我給出信號就會有回饋, 並且是一個積極的回饋。 我哭叫, 就會有人來解除我的饑餓;我再也不需要有什麼恐懼了。
這裡有兩個因素很重要:如果母親任由孩子長時間地哭叫, 然後才給出安撫他的回應, 這在孩子的理解中意味著:我必須大聲地哭, 長時間地哭, 這樣才能得到回應。 每一個有過哺乳經驗的母親都知道, 當聽到孩子因饑餓而哭出第一聲時, 她的奶水就會自動地流入乳☆禁☆房。 從孩子哭叫到奶水從乳腺流進媽媽的乳☆禁☆房僅幾秒鐘的時間。 如果母親和孩子相互之間已經相當熟悉, 母親甚至大概知道在哪個時間點孩子應該餓了, 而那神奇的先天機制就開始運轉了。 我回想起我的妻子曾偶爾說起,
Advertisiment
誰知道這些並因此在孩子還沒有真正開始哭之前就開始給他餵奶, 並在他因為不舒服而發出的第一個聲音時就抱起他, 誰就讓孩子體驗到了他也可以用微弱的信號來進行交流。 所以要讓孩子理解, 強烈的信號絕非必要。 如果由著孩子哭叫, 他就會認為那些細小的信號是無效的, 孩子就會養成哭叫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