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以為嬰兒只會哭喊、睡覺和吃奶, 其實他們降臨人間後, 就作為一個“社會成員”萌發了心理活動。 嬰兒的情緒最初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愉快, 反映生理需要的滿足;另一種就是不愉快, 是生理需要未獲得滿足或其他不適。 哭叫正是情緒的反應之一。 隨著年齡的增加, 兒童的情緒會逐漸複雜起來。 心理學家曾對五百名嬰兒進行觀察, 發現嬰兒從滿月到3個月末, 即有欲求、喜悅、厭惡、憤怒、驚駭和煩悶六種情緒反應。 微笑是身體處於舒適狀態的生理反應。 嬰兒的微笑也具有社會性, 會影響成年人,
Advertisiment
一、嬰兒期的情緒發展
寶寶剛出生的頭一個月裡, 由於剛開始適應新的環境, 消極的情緒比較多;2個月以後, 積極的情緒逐漸增加, 當吃飽而又溫暖的時候, 可以看到比較活潑的、微笑的表情。 特別對媽媽或親近的人, 常有一種特有的表情;5、6個月後, 寶寶對顏色鮮豔麗或發聲的玩具特別感興趣。 因此, 為了培養寶寶良好的情緒狀態, 經常跟寶寶交往, 並且給他以適當的玩具, 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寶寶沒有活動的自由, 沒有適當的玩具, 也不跟成人交往, 即使充分滿足了他的生理需要(如吃、睡等), 也不會有良好的情緒, 會出現表情呆滯或愛哭等情況,
Advertisiment
二、嬰兒期依戀的形成和發展
依戀是指嬰兒和照看人之間親密的、持久的情緒關係, 表現為嬰兒和照看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渴望彼此接近, 主要體現在母親和嬰兒之間。
依戀形成和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前依戀期、依戀建立期、依戀關係明確期、目的協調的夥伴關係, 在嬰兒期主要表現為前兩個階段。
前依戀期(出生~2個月):寶寶對所有的人都做出反應, 不能將他們進行區分, 對特殊的人(如親人)沒有特別的反應。 剛出生時, 他們用哭聲喚起別人的注意, 似乎他們懂得, 成人絕不會對他們的哭置之不理, 肯定會同他們進行接觸。 隨後, 他們用微笑、注視和咿呀語同成人進行交流。
Advertisiment
依戀建立期(2個月~7-12個月)。 寶寶開始對熟悉的人有特殊的友好關係, 能從周圍的人中區分出最親近的人, 並特別願意和他接近。 這時的寶寶仍然能夠接受比較陌生的人的注意和關照, 也能忍耐同父母的暫時分離, 但是會帶有一點傷感的情緒。
對嬰兒起主要影響作用的是母親。 母親是否能夠敏銳地和適當地對寶寶的行為作出反應, 母親是否能積極地同她的小寶寶接觸, 是否在孩子哭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安慰, 是否能在擁抱她的小寶寶時更小心體貼, 是否能正確認識小寶寶的能力及軟弱性等等, 都直接影響著這種母子依戀的形成。
Advertisiment
嬰兒對母親和父親的依戀幾乎是同等程度的, 儘管通常是母親和寶寶在一起的時間多。 但母親和父親在同寶寶的關係上有一些區別, 父親通常更充滿活力和體力, 母親則更安靜而且語言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