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出生起, 各個新生兒不僅體重、身高各不相同, 而且行為也有很大差異。 有的活潑好動, 有的溫順安靜, 有的善於探究事物, 適應性強, 有的遇事緊張, 膽小怕事, 這些差異制約了家長與兒童的相互作用方式, 影響了家長對兒童作用的效果。
有時, 家長在不知不覺中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例如, 急燥的兒童更容易引起媽媽煩惱的反應;討人喜歡的兒童則更多引起媽媽的親熱行為;父母對一個任性的兒童的教養方式往往不同于聽話的兒童。
Advertisiment
首先就必須瞭解自己孩子的氣質特點。 佈雷澤爾頓研究發現, 新生兒對個別刺激的行為反應有差別, 從而將新生兒氣質分為三種基本類型:一般型、活潑型、安靜型。
活潑型。 典型活潑型新生兒是名副其實地“連哭帶鬥”地來到人間的。 他不像一般新生兒那樣要靠外力幫助才哭, 會等不及任何外界刺激就開始呼吸和哭喊。
Advertisiment
安靜型。 這類新生兒出生時就不活躍。 出生後就安安靜靜地躺在小床上, 很少哭。 動作柔和、緩慢, 眼睛睜得大大的 , 四處環視。 給他第一次洗澡時也只是睜大眼睛, 皺皺眉, 沒有驚跳, 也沒有哭, 甚至連打針也很安靜不哭鬧。
一般型。 這類新生兒介於兩者之間。 大多數新生兒都屬於這一類。
由於氣質和兒童的生理特點有直接聯繫, 所以兒童出生時已經具有一定的氣質特點。 氣質特點在整個兒童時期是比較穩定的。 但是也不是不變的。 人的高級神經活動的特點有高度的可塑性, 嬰兒神經系統正處於發育過程中,
Advertisiment
氣質無所謂好壞, 但各有其優點和缺點。 因而不能以自己的喜歡來塑造孩子。 如, 有一位母親喜歡穩重文靜的孩子, 而女兒卻活潑好動, 結果經常以粗暴的態度來改造女孩, 卻傷害了女兒。 弱型的嬰兒需格外細心地照料;易興奮的嬰兒, 客觀上採取給予自製的機會;執拗、任性的孩子需要耐心。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很有耐心教育其執拗任性的兒子。 陳先生有一次給小女兒照相, 可大兒子固執地坐在椅子上不肯下來。 陳先生沒有大聲斥責他, 而是跟他玩遊戲數數, 結果兒子高高興興地從椅子上下來了。
Advertisiment
此外, 對待活潑好動的嬰兒, 成人講話時要格外地恬靜、安詳, 以抑制他的急燥情緒, 更要著重培養他的注意力, 對他的活動提出更高一點的要求。 而對於安靜型的嬰兒要多引導他與人交往, 給他創造表達、表現自己的機會。
總之, 父母在教育過程中, 自覺或不自覺地塑造嬰兒行為的模式,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孩子的氣質特點或氣質的表現形式。 作為家長, 要瞭解孩子的氣質特點, 科學地採用適當的教育方式來陶冶孩子的情趣、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