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濕疹是發生於2歲以下嬰幼兒中的濕疹, 中醫稱之為“奶癬”、“胎斂瘡”。 多因乳母過食蛋白質食物, 小兒消化不良所致, 衣服摩擦、肥皂洗浴也可引發本病。 中醫認為多由稟性不耐, 脾胃運化功能失調, 內有胎火濕熱, 外受風濕熱邪, 二者蘊阻肌膚所致。 本病好發於面部、頭皮、頸、臀部及四肢屈側, 皮損為紅斑、丘疹、丘皰疹。 慢性嬰兒濕疹可輕度浸潤肥厚, 有皸裂、抓痕及結血痂。 自覺劇癢, 患兒常撓抓、煩躁、哭鬧。 筆者在臨床上將本病分為兩種證型予以論治, 均獲得了良好的療效。
胎毒濕熱型
多見於肥胖嬰兒,
Advertisiment
脾虛濕蘊型
多見於營養不良嬰兒, 皮膚暗淡, 繼而出現成片水皰, 瘙癢, 抓破後結薄痂, 食欲不振, 大便溏薄, 或完穀不化。 舌質淡, 苔薄, 或白膩, 脈緩。 治則:健脾利濕。 處方:白扁豆、山楂、薏苡仁、懷山藥、太子參各5克, 白術、茯苓各4克, 砂仁、麥芽、神曲、甘草各2克。 水煎3次合併藥液, 分3~4次服用。
注意事項:乳母及患兒忌食魚蝦、海鮮、辛辣及牛、羊、狗、雞、鵝肉等發物。 勿用熱水或肥皂洗浴, 若結痂較厚, 可先用植物油濕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