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對孩子哭鬧的態度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安絲華斯曾做過一項研究,
結果發現,
哭了之後立即收到反應的嬰兒,
一歲以後還會哭鬧的比率比較低。
依據安絲華斯的看法,
母親對嬰兒的需求愈是敏感。
嬰兒就愈有安全感,
不但能和媽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而且敢於外出探索,
逐漸脫離依賴。
另一項個案研究則發現,
兩個在兩三個月大時哭鬧程度相當的嬰兒,
甲嬰兒的父母對他的哭鬧不煩不亂,
仍然跟他說話,
逗他玩。
乙嬰兒的父親則極少花時間陪小孩,
母親又是只要他一哭就把他抱在懷裡走來走去。
Advertisiment
很少跟他說話,
或是陪著他玩。
等到一歲左右,
甲嬰兒只要在父母身邊不遠,
大部分時間都能快快樂樂地自己玩;乙嬰兒卻仍然時常哭鬧,
要求大人抱。
如此看來,
很可能是甲嬰兒的父母由於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不煩不亂,
能享受樂趣,
因此,
對於孩子的需求及成長的脈動皆較為敏感,
較能適時擴展孩子的行為能力,
使得他逐步在不被抱的情況下也能有安全感,
能自得其樂。
乙嬰兒則沒有學到這樣的能力,
仍然得依賴較原始的方式——被抱著才覺得安全、快樂。
2、孩子的獨處經驗很重要培養孩子獨處的經驗和能力也是幫助孩子養成不依賴個性的必備條件。
孩子有許多經驗的取得必須在獨處並經歷各種嘗試、錯誤的過程中才會有真正的收穫。
Advertisiment
讓小嬰兒獨處,
聽來似乎不可思議,
但是,
這並不是指丟下他一人,
讓他真正“獨處”,
而是指在喂完奶、換好尿片後,
把他安排在母親工作的房間裡,
讓他自己玩。
剛開始,
孩子可能玩玩自己的手、注視著周圍某一件物體。
慢慢地,
可能需要為他準備合適的玩具。
只要他專注於自己的活動,
我們都不需去打擾他。
萬一他遭遇到什麼挫折,
也儘量讓他自己面對;如果他開始吵鬧,
而我們手邊的事情還沒有完成,
可以先和他說話,
用聲音安慰他,
等事情告一個段落之後再去抱他。
這樣一方面讓他知道媽媽對他的需求並不是毫無反應,
但也讓他知道我們有需要料理的事情,
他必須學習等待。
Advertisiment
可是,
只要我們忙完了,
一定要過去抱抱他,
好好陪他玩一下,
使他對等待有信心。
3、爺爺奶奶別搗亂如果爺爺、奶奶愛孫心切,
常給予孩子過度的保護,
不妨和顏悅色地和他們溝通。
即使屢試不得結果,
只要珍惜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時刻,
隨著孩子的成長,
逐步鼓勵、培養其獨立探索的能力及興趣,
便不需太過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