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兒的大腦如何發育

出生時, 人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 之後不再增加;出生時人腦共有50億突觸, 出生後第一年, 突觸數目增加20倍;3歲的大腦大小即是成人的80%;4歲時, 腦的代謝達到高峰, 隨著傳導通道被髓鞘包裹, 通道增長, 腦逐漸成熟, 對能量的利用率也更有效。 由此而得出結論是, 出生之後的最初幾年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嬰幼兒所獲得的積極的交流與關愛, 決定其腦部的“連接”功能的豐富程度, 嬰兒天生的能力與其交流的保育者所具有的性格, 決定了嬰兒的大腦發育;對嬰幼兒大腦正常發育起著潛在影響的是良好的情感環境中的經歷。
Advertisiment
 
精神壓力過大、缺乏應有的交流與關愛, 除引起腦發育的改變外, 還可導致腦永久性的神經化學改變、免疫功能的改變, 以及心血管反應性的改變;而這些都是腦所需要具備的正常功能。 相反, 嬰兒與環境交流頻繁, 能促進額葉前部的迴圈, 這樣就增加了以後對精神疾病和其它疾病的抵抗力。 而情感方面的經歷是大腦生長最初的刺激。 嬰兒的成熟是由右腦控制的, 右腦是情感、相互作用, 以及社交感的所在部位;情感的健康是腦所有部位最優發育所必需的。  
那是否應該給孩子“轟炸般”的刺激?是否應該給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以更多認知上的任務?是否應該給孩子過早的正規教育?是否應該把撫育孩子的任務推給專業人員呢?不!因為過度刺激就像是對花過度澆水,
Advertisiment
或者是將一個小花圃種得密不透風, 是弊大於利。 不應強迫孩子學習大量的東西, 而應讓學習成為一個主動探索與發現的過程。 干預性的學習方式只能作為第二步的激勵措施, 而第一步的學習只能在有情感參與和有積極反應的氣氛中進行。 否則, 過度的刺激只會揠苗助長。  
孩子腦發育的關鍵時期, 什麼樣的環境是豐富的, 適合發展的環境?怎樣才能形成親子間積極的、長期的互動?“豐富的環境”是指在足夠的、良好的情緒支持下, 孩子有機會主動地去探索周圍環境並和周圍環境發生互動。 實際上, 在孩子的生活中, 有許多舉手可學的很簡單的東西,
Advertisiment
比如說筷子啊等等。 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東西和一些簡單的遊戲, 可以讓孩子在使用和遊戲過程中與周圍環境互動並從中學習。 這些簡單的東西可能並不比昂貴的玩具或遊戲可以帶給孩子比簡單的用具更多、更好的益處。  
父母對孩子成長發育應該做些什麼?在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 父母就要注意自己的保護問題, 比如說營養對早期發展來說是很重要的。 其次, 我要強調的是, 在出生後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母乳餵養, 因為母餵養的孩子更聰明。 另外我還要說的是父母也可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學習很多東西, 比如他要去觀察、去預測孩子下一步會有什麼樣的發展, 這樣他就可抓住下一步將要發生的事情,
Advertisiment
給予孩子稍微提前一步的教育。 如果說父母心太急, 老是想讓孩子發展得特別好, 試圖把這個過程推動得非常快, 那麼, 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很大, 孩子就會抗拒, 抗拒父母給他的這種訓練。 對於父母來說, 最重要的就是採取適合孩子的一步一步的策略, 我們將之稱為:孩子的一步。 這一步不是說成人要怎樣就怎樣, 而是說孩子他下一步可能會做到些什麼。  
兒童的早期學習和以後的學習是非常非常不一樣的。 孩子的早期學習一定要在活動中進行, 要在孩子和周圍世界進行互動的過程中進行, 要鼓勵孩子在探索、發現中學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