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感是與生俱來的。 心理學家們一致認為情感在嬰兒出生時就有所表現, 但哪些情感, 如何分辨和定義這些情感尚有爭議。 一般來說, 快樂、憤怒、傷心在2個月時出現, 驚奇大約出現在4個月, 害怕大約出現在7個月, 與自我意識密切相關的害羞出現在8個月左右。 基本上, 到1歲時, 嬰兒表現出的情感有愉快、高興、快樂、疲倦、憤怒、害怕和焦慮。
每個嬰兒都有獨特的情感反應特點。 不同孩子的活動水準、社會性回應程度、易激怒程度都不相同。 也就是說, 有的孩子活躍, 有的卻不好動;有的一逗就咯咯笑, 有的逗半天才略有愉快的表示;有的孩子稍有不適就會哭鬧,
Advertisiment
嬰兒和父母的情感交流是雙向的。 出生沒幾天的嬰兒就能察覺其他人的情感變化並對此作出反應。 他們對母親愉快的笑臉報之以快樂和感興趣的表情;對憤怒的臉則表現出氣憤或害怕;對傷心的面容則表現出傷心。 嬰兒對母親的情感的回應不僅僅是一時的, 他們還會受母親的影響形成自己的持久的情緒模式。 如果母親總是情緒愉快, 孩子也會經常露出笑容。 除了影響情緒, 父母的情感表示還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比如, 爬到桌邊的嬰兒從母親臉上看出恐懼或憤怒, 他就會停下來;如果母親在微笑,
Advertisiment
父母要很早就開始引導嬰兒控制情感。 家長儘量多做愉快的表情讓孩子模仿。 對孩子說:“笑一笑。 \"“不要哭。 ”到6個月以後, 父母還會控制孩子情緒的氾濫, “不許發脾氣。 ”其實嬰兒並不完全依賴父母控制情感, 遇到不愉快的情景, 嬰兒會轉過頭, 吮手指頭, 或看別的東西, 以此來安撫自己。 他們還會給自己找樂, 比如, 把玩具弄響, 自己呵呵笑。
總的說來, 嬰兒世界裡, 安慰和積極情感的最重要來源是他們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