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嬰兒皮膚有顏色正常嗎?寶寶皮膚嬌嫩, 非常容易受到外界感染引起皮膚問題。 家長們會發現新生兒皮膚會有變化, 那麼嬰兒皮膚有顏色正常嗎?
Advertisiment
由於寶寶的皮膚發育不成熟, 免疫系統功能比較弱, 不能成為抵抗致病菌的第一道防線, 僅靠皮膚表面的一層天然酸性膜來保護皮膚, 很容易被細菌感染、或者發生過敏反應而出現各種各樣的皮膚問題, 讓爸爸媽媽們擔心、焦慮。 今天給大家歸納一些寶寶皮膚常見問題。
多變的生後7~10天
胎兒從母體內恒定的環境到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 需要逐漸適應。 在這個過程中, 嬰兒的體內也發生了不少改變, 尤其在生後的最初7~10天, 父母必須及時識別、處理。
皮膚顏色變三變
剛出生的新生兒擦去身上的血跡之後, 只留下一層薄薄的白色胎脂, 所以他們的皮膚看上去白白的。 胎脂摸上去油乎乎的,
Advertisiment
出生後第2天, 因皮下血管豐富, 新生兒的皮膚呈紅色。
到第3天, 新生兒的皮膚就開始變黃了。 這是因為新生兒用不著這麼多的紅細胞, 大量紅細胞被破壞, 而肝臟來不及處理, 因此出現黃疸。 黃疸在以後的三四天內逐漸加深, 到第7~10天時才消失。 這種黃疸屬於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皮膚有顏色的原因
你或者注意到你的嬰兒的手或腳會出現變藍的現象, 特別是當他躺下的時候。 這同樣是由於嬰兒的血循環相對不足所造成的。 如果你將嬰兒抱起或移動他的體位, 這種皮膚顏色就可以改變。
嬰兒的房間室溫要保持在19℃~21℃?65~70左右。 藍點亦稱“蒙古藍斑”?看來像挫傷,
Advertisiment
粟粒疹
一般在新生兒的鼻尖, 鼻翼, 面頰部常可見到針頭樣大小的白色粟粒疹, 這是皮脂腺堆積形成的, 脫皮後自然消失。 粟粒疹是不足三個月寶寶常見皮疹, 這是因為寶寶的皮脂腺功能發育不成熟造成的。
嬰兒痤瘡
在嬰兒出生時, 雄激素的分泌異常增長, 刺激毛囊就容易引起嬰兒痤瘡, 大多患兒與家族史、遺傳因素有一定關係, 主要為丘疹、膿皰、結節。 多發生於兩頰、額部及頦部, 粉刺可在數周內消退, 丘疹和膿皰可於6個月內痊癒。 注意寶寶皮膚衛生, 防止擠捏,
Advertisiment
膿皰疹
一種常見的化膿性皮膚病, 表現為淺在性膿皰與膿痂。 一般好發在頭面部、尿布包裹區和皮膚的皺褶處, 也可波及到全身, 因為, 寶寶表皮的防禦功能比較低下, 加之皮脂腺分泌旺盛, 當護理寶寶的手不潔淨、使用了被細菌感染的衣服、或皮膚有輕度損傷時, 就容易致病。 平時要保持寶寶皮膚清潔, 衣服、尿布和被褥要柔軟。 護理寶寶時動作要輕, 勤給寶寶剪指甲, 以免抓傷表皮。 避免與有皮膚感染病的人接觸。 膿皰疹局部可以用紅黴素軟膏或百多邦治療。
白痱子
新生寶寶或小嬰兒痱子多為細小透明的小水泡,
Advertisiment
膿痱子
痱子繼發細菌感染, 紅色丘疹頂端出現黃色膿頭, 即為膿痱子。 此時, 必須及時治療, 否則, 感染範圍擴大, 可形成皮膚癤腫, 伴有發熱、局部疼痛等症狀。 膿痱子還可繼發或誘發膿皰疹甚至敗血症、腎炎及化膿性腦膜炎。
膿皰瘡
新生寶寶膿皰瘡是由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化膿性疾病。 經常發於手臂、下肢或尿布區以及皮隔皺折部位。 清潔液常用1%—3%硼酸溶液, 1:2000黃連素溶液, 1:5000高錳酸鉀溶液等。 局部常外敷1%~3%黃連素或0.5%的新黴素軟膏, 或1%龍膽紫溶液, 並在患處四周正常皮膚每隔兩三個小時塗50%酒精,以減少自然接觸傳染的機會。
上皮珠
多數嬰兒在出生後4--6周時,口腔上齶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白色的小點,是長的牙齒,俗稱“馬牙”或“板牙”,醫學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細胞堆積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馬牙”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它在出生後的數月內會逐漸脫落。這也沒多大妨礙,不需要醫治。
接觸性皮炎
秋冬季節,寶寶皮膚乾燥,家長們往往會給寶寶塗護膚霜。如果家長用大人的護膚品或劣質的小兒護膚品給孩子塗抹,反而會使寶寶的皮膚出現紅斑、丘疹、腫脹、脫屑、瘙癢、刺痛等情況。
並在患處四周正常皮膚每隔兩三個小時塗50%酒精,以減少自然接觸傳染的機會。上皮珠
多數嬰兒在出生後4--6周時,口腔上齶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白色的小點,是長的牙齒,俗稱“馬牙”或“板牙”,醫學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細胞堆積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馬牙”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它在出生後的數月內會逐漸脫落。這也沒多大妨礙,不需要醫治。
接觸性皮炎
秋冬季節,寶寶皮膚乾燥,家長們往往會給寶寶塗護膚霜。如果家長用大人的護膚品或劣質的小兒護膚品給孩子塗抹,反而會使寶寶的皮膚出現紅斑、丘疹、腫脹、脫屑、瘙癢、刺痛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