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薛女士做了新媽媽以後, 婆婆就趕來伺候她做月子, 照顧小孫子。 婆婆從農村來, 身體好, 能幹也能說, 一開始婆媳之間相處還挺好。 但是半個月以後, 薛女士的奶水就很少了, 不夠孩子吃的, 需要添加奶粉。 白天還沒有關係, 到夜裡, 人累了一天, 睡得迷迷糊糊, 孩子半夜餓了要吃奶, 婆婆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便起床熱奶, 薛女士身體虛弱很不適應半夜起來“工作”, 於是面對孩子的哭聲, 有時婆媳倆都木木的, 遲遲不願起床給孩子餵奶, 倆人心裡開始有一種心照不宣的推諉和對對方的責備。
一天中午,
Advertisiment
更為關鍵的是, 寶寶屬於難養型氣質的孩子, 特別愛哭, 白天不睡長覺, 醒了就哭, 夜裡則是個“夜哭郎”, 把大人搞得筋疲力盡。 每次寶寶哭的時候, 婆媳倆常常會等待對方先做出反應,
Advertisiment
寶寶兩個月大的時候, 被發現兩側腹股溝疝氣, 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有一點麻煩, 比如對陌生環境的適應非常緩慢。 薛女士非常著急, 覺得自己的寶寶簡直是“孺子不可教”。
像薛女士婆媳之間這種心理上的“明爭暗鬥”, 在不少家庭中都存在。 這種“較勁”必然會反映到養育寶寶的態度和行為上, 對寶寶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婆媳較勁, 寶寶受累
很多人都認為, 吃奶的孩子只有生理需要, 餓了就哭, 吃飽就笑, 有尿就撒, 困了就睡, 哪裡還有什麼心理需要?至於說到“心理煩惱”就更覺得可笑了。
Advertisiment
已經有研究發現, 嬰幼兒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夠建立起“內部工作模型”(IWM), 這是孩子對自我、重要他人(如父母或其他看護者)及自我與他人的人際關係的穩定的認知模式;如果孩子身邊的幾個成人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行為是相互矛盾的, 孩子就無法建立穩定良好的IWM, 這樣的情況下, 孩子的情緒、態度和行為也就常常顯得難以預料, 如果再遇上心急不耐煩的家長, 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行為與情緒就互為因果、惡性循環, 導致寶寶的心很累, 當然家長的心也很累, 而且彼此之間還累得不明不白。
在家庭關係中, 婆媳之間的心理矛盾是潛在的、隱晦的,
Advertisiment
小寶寶的邏輯:順我則昌
薛女士婆媳倆還在認識上犯了一個錯誤。 婆婆按照老觀念認為, 孩子哭是正常的, 不用管他, 哭累了自己就不哭了。 薛女士想用教育的力量讓孩子建立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Advertisiment
從某種意義上說, 周歲以內的嬰兒是“不可教”的, 他按照“自身發展大綱”來面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說, 3歲前兒童是按照他自身的大綱來學習的, 他們並不聽從成人的安排, 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興趣來決定。
這時候, 家長主要不是對孩子進行“塑造”和“教育”, 而是“順應”。
如果寶寶天生屬於易養型氣質, 那麼媽媽就很有福氣了, 因為易養型寶寶的生理節律比較有規律, 適應性強;而天生難養型的寶寶, 生活沒有規律, 容易激動, 經常啼哭, 難以安撫, 常常把家長也折騰得很情緒化, 因此,難養型孩子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撫養要求。他要求看護者要鍛煉忍耐心、保持敏感心,慢慢適應他的需要,他才會平穩地適應外部世界。如果媽媽按照書本上的條條框框或者根據自己安排的時間表來訓練孩子,得到的結果必然是“孺子不可教”。可見,教育並不是萬能的,也不是越早越好,三歲前的孩子先別談“教育”,應該先順應他的“自身發展大綱”。
其實,嬰兒既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要,放任孩子的求救信號而不回應,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家長們可要注意啦。
因此,難養型孩子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撫養要求。他要求看護者要鍛煉忍耐心、保持敏感心,慢慢適應他的需要,他才會平穩地適應外部世界。如果媽媽按照書本上的條條框框或者根據自己安排的時間表來訓練孩子,得到的結果必然是“孺子不可教”。可見,教育並不是萬能的,也不是越早越好,三歲前的孩子先別談“教育”,應該先順應他的“自身發展大綱”。其實,嬰兒既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要,放任孩子的求救信號而不回應,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家長們可要注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