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在第二周的時候, 隨著母乳量的增多變成全部母乳餵養, 有一部分孩子大便由原來的粘稠狀(有一部分孩子因為餵養奶粉, 所以糞便不會太稀), 逐漸變成稀水狀, 這個時期發生的腹瀉(母乳性腹瀉), 媽媽不必過於糾結。 只要孩子精神狀態好, 眼神明亮, 吸吮有力, 體重增長正常, 媽媽就不必為孩子腹瀉擔憂。
如果媽媽實在不放心, 也不必糾結, 把孩子當下排出的糞便放在消過毒的器皿中, 即刻送到醫院的檢驗室化驗, 注意在送的過程中, 夏季最好拿冰袋冰著, 打空調車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醫院,
Advertisiment
還有, 純母乳餵養的寶寶, 嬰兒腹瀉跟媽媽的飲食和身體狀況也有關係, 當媽媽飲食不當, 上火, 著涼都會跟寶寶的腹瀉緊密相關。
二、人工餵養腹瀉問題沖調奶粉的方法要正確, 要嚴格按照奶粉說明書的配比沖調奶粉。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每勺奶粉是指一平勺, 不得冒尖, 濃度過高, 時間久了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1、怎樣防止孩子因為換新品牌奶粉而造成腹瀉
對小嬰兒, 因換奶粉而造成的腹瀉比較多(有的地方叫轉奶)。
當家長需要給孩子換奶粉的時候, 建議要循序漸進, 不要一下子給孩子換新牌子的奶粉, 有的孩子會因為腸胃過敏不適應新品牌奶粉而出現嘔吐腹瀉症狀,
Advertisiment
通常我們常用的換奶粉的方法是:第1天原奶粉2/3, 新奶粉1/3, 持續2天;看孩子有什麼反應(如嘔吐、腹瀉、皮疹等), 如果沒有反應, 第3天變成原奶粉1/2, 新奶粉1/2, 第4天原奶粉1/3, 新奶粉2/3, 第五天全部用新品牌的奶粉。
對早產兒、疾病兒或疾病痊癒身體虛弱的嬰兒, 儘量母乳餵養。 如果必須奶粉餵養的, 沒有特別原因, 建議3個月內不要換奶粉。
2、輔食添加期的腹瀉問題
輔食添加期孩子發生腹瀉的情況是最多的。 主要原因是家長加的量過多, 品種過多造成的。
①當孩子身體不舒服或夏季的時候, 是嬰兒腸胃較弱時期, 建議家長不要在這個時期給孩子停母乳。 這個時期斷乳容易造成腹瀉的發生。
Advertisiment
②在添加輔食期間, 如果是純母乳餵養, 要立刻停止輔食, 只喂母乳, 等孩子腹瀉痊癒後可以接著再添加輔食。
③如果奶粉餵養可以考慮吃去乳糖的奶粉, 防止腹瀉更加嚴重。
④輔食添加過程要遵循食量由少到多, 種類由單種到多種添加, 循序漸進的過程, 不能太多太雜。
⑤在孩子身體虛弱或疾病期間, 儘量不添加輔食, 尤其是蔬菜汁、果汁等少添加或不添加。 6個月內的嬰兒最好不加果蔬汁。
腹瀉發生時的護理
當孩子發生腹瀉的時候, 要停止蔬菜水果及肉類, 及時補充水分, 為了防止脫水, 可以在米湯裡放少量的鹽作為補充劑。 食物方面只需要原味米粉或白米粥即可, 如果有山藥米粉或山藥白米粥更好,
Advertisiment
1、病毒性腹瀉&細菌性腹瀉
在沒有化驗大便前, 不要給孩子隨意服用抗生素或其它藥物。 通過大便檢查的目的是為了確定是細菌性還是病毒性腹瀉, 如果是病毒性的腹瀉用抗生素無效。 比如秋季腹瀉, 就是由於輪狀病毒引起的, 秋季腹瀉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消化道或呼吸道(因疾病早期30%~50%的患兒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所以有人認為呼吸道傳播的可能性也很大)感染。 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後, 經過1~3天發病, 病初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嘔吐現象, 持續2~3天。 多數患兒有發熱, 體溫多在38℃至40℃之間, 持續1~4天。 病後兩天出現腹瀉, 大便每日10次左右, 水樣便或蛋花樣便, 呈花綠色或乳白色, 可有少量黏液,
Advertisiment
如果是細菌性腹瀉, 比如痢疾, 醫生肯定會給你開藥方或輸液治療了, 那就必須要用抗生素治療。
2、如寄生蟲感染也可能引起腹瀉。 比如賈第蟲病(也叫梨形鞭毛蟲病)就是由一種寄生在腸道內的、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蟲引起的。
3、用藥也會導致孩子腹瀉, 如服用茵梔黃口服液等。 還有的大病痊癒的孩子或正在生病的孩子, 因為抗生素使用比較多, 傷了脾胃, 所以大病後的孩子不要急於補, 要先調脾胃, 最好的食物是粥類。 另外有些孩子在患感冒、肺炎、中耳炎時, 也常可引起腹瀉。
4、養護不當。 腹部受涼, 氣溫驟降,身體受涼加快了腸蠕動,會導致腹瀉。天太熱,消化液分泌減少,但是家長還是要給孩子吃太多的東西,導致消化不良,也會導致腹瀉。
發生腹瀉最重要的是補給充足的水和電解質,一般每天補液量為每公斤體重約100毫升,其中加糖2克、鹽0.5克。根據寶寶需要隨時口服。寶寶如有嘔吐,仍可少量多次喂飲,寶寶在嘔吐停止後,就可以喂哺奶類。寶寶如果失水嚴重,還應該從靜脈補充液體。
四、腹瀉解決之道當發生腹瀉的時候,首先要分明原因,對症調理才會有好的效果。我們托兒所曾參考李德修老先生及趙鑒秋老師的小兒三字經推拿,治療腹瀉加食療效果很好,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1、傷食乳瀉(乳食過飽,恣食肥甘,損傷脾胃)
主症:口噯酸氣,大便酸臭有泡沫,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腹痛腹脹,痛時欲泄,瀉後痛減,傷於乳者,大便稀薄,色黃白,夾有奶瓣或呈蛋花樣。兼有嘔吐納呆,苔厚膩或微黃,脈滑,指紋紫滯。
處方:輕症:大便日5~6次,八卦、清胃、天河水;重症:大便日10餘次,有脫水現象,八卦10分鐘,清胃15分鐘,天河水15分鐘,利小便10分鐘,腹痛加揉外勞宮10~15分鐘。
食療:炒神曲、焦山楂、炒穀麥芽各9克,雞內金3克,水煎服,治療食瀉。
2、熱瀉(腸胃積熱,外感不正之氣以致運化失職而發之)
主症:泄時暴注下迫,瀉下黃水臭穢或帶泡沫,日10餘次,肛門色紅灼熱,尿黃而少,或伴腹痛身熱,嘔吐煩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紅紫。
處方:六腑。清大腸,清脾胃,下推七節骨。
加減:尿少加利小便穴;嘔吐加八卦;暴瀉傷陰(脫水酸中毒)加揉二馬。
也可用八卦10分鐘,清胃15分鐘,天河水15分鐘,平肝5分鐘。
食療:藿香6克,炒扁豆、車前子各9克,水煎服,加白糖適量,日3次,用於傷暑熱瀉。
3、寒瀉(過食生冷,或腹部受寒以致寒瀉凝結中焦,脾失運化所致)
主症:泄瀉清澈或清水綠色,氣味微腥不臭,兼有腹痛腸鳴,面色白,口不渴,四肢不溫,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浮濡,指紋色淡而沉。
處方:外勞宮,清胃,天河水。
食療:鐵棍山藥、薑片白米粥。
暖臍散敷神闕:將暖臍散(丁香、肉桂、白胡椒、砂仁、蒼術等分為末)用適量凡士林熬成膏,敷神闕,每天換一次。對非實熱性腹瀉均有效。
4、脾虛瀉(體質素弱,飲食不節而患泄瀉,或久瀉傷脾,脾虛失健)
主症:食後即瀉,大便溏泄,水穀不化,色淡黃,夾有不消化物,兼有神疲乏力,腹脹食少,面黃肌瘦,舌淡苔薄白,脈沉緩。
處方:外勞宮、清補脾、平肝。
加減:腹脹加四橫紋;食少消瘦加捏脊。若久瀉不止,下利清穀,消瘦肢冷者,治則溫補脾腎。取穴:二馬。補脾。清補大腸各10分鐘。
食療:炒山藥、生山藥等量,共研細末,米湯或白開水送服。1-2歲每次服1克,3~5歲每次服1.5克,5歲以上每次服3克,用於脾虛瀉。或者鐵棍山藥胡蘿蔔大米粥。
5、驚恐瀉
主症大便稀綠而粘,印堂、山根色青或口鼻周呈青色,晝夜驚悸不安。舌質正常,指紋青。多見於6個月內的嬰兒。
治則:平肝健脾,鎮驚止瀉。
處方:清補脾,平肝,天河水,小天心。
方義:清補脾,平肝健脾,平肝止瀉,天河水、小天心安神鎮驚。
加減法:腹痛便青帶黏液加外勞宮。
食療:蓮子、鐵棍山藥、胡蘿蔔大米粥。
細菌性腹瀉細菌性腹瀉,夏季發病數量高,尤其是在人工的寶寶中更容易發生,因為餵養時所用的器皿和食物很容易被污染,如果消毒不好,就有感染的可能。此外,長期應用抗生素導致菌群失調也可以引起細菌性腹瀉。由於引起腹瀉的細菌不同,各種腹瀉的表現症狀也不相同。
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
多發生在夏季,起病比較緩慢,開始比較輕,然後逐漸加重,出現、低熱及脫水症狀,孩子的大便有腥臭味,多見水樣、黏液狀大便,少數孩子出現膿血便。
金黃色葡萄糖細菌引起的腹瀉
多是由於孩子長期大量服用抗生素導致的菌群失調所致。主要特點為不同程度的、腹瀉和嘔吐,大便開始呈黃綠色,3-4天后變成有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大便,且次數極多,每天可達10-20次,孩子脫水情況嚴重。
黴菌引起的腹瀉
多併發於其他感染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的病兒或是免疫力低下、營養不良的病兒。大便每天3-4次,為黃色稀水樣大便,有的像豆腐渣狀,有的呈綠色、泡沫多,帶有粘液。
治療:治療時首先要避免濫用抗生素,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不要將兩種或三種抗生素一起使用,更不要頻繁地更換用藥。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可選用複方新諾明、痢特靈、氨基苄青黴素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選用萬古黴素或青黴素;黴菌感染應選用制黴菌素或克黴唑。
病毒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多發生於秋季,又稱為“秋季腹瀉”。這種腹瀉起病較急,開始多出現咳嗽、流涕、流淚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小兒發燒,體溫可達39-40℃。發病的當日可排出水樣大便或蛋花湯樣大便,混有少量粘液,無腥臭味。孩子脫水比較嚴重。
這種腹瀉為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藥物是無效的,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給以對症治療或服用中藥。
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
由於嬰幼兒的消化系統功能還不健全,消化能力低,餵養不當很容易發生腹瀉。例如:吃得太多,胃腸無力把食物消化完,輕則大便次數多,重則發生嘔吐。如果母乳不足或過早用粥類、粉糊糖類等食品餵養嬰兒,可因粉糖類發酵而使胃腸脹氣,導致腹瀉。突然更換食物種類,進食大量澱粉類和脂肪類食品也可導致腹瀉的發生。
飲食不當導致的腹瀉,只要適當地調整食物的比例和分量,停止吃那些不適宜的食品,多飲水,防止發生脫水,大多數孩子可以自愈。
氣候因素導致的腹瀉
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強;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由於口渴又易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這些均易誘發腹瀉。
孩子的胃腸道尚未發育成熟,特別是胃酸分泌較少,殺菌能力差;再加上夏天過多地進食飲料,又稀釋了胃酸,這樣,病菌就不能被胃酸殺死,很容易闖過胃酸這一關,進入腸道而引起腹瀉。另外,嬰幼兒胃腸道中各種消化酶也比成人分泌得少,這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導致腹瀉。再者是嬰幼兒生長迅速,需要足夠的營養,而這些營養物質又都要經過胃腸道來消化吸收,胃腸道的負擔相對來說就較重了,容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夏天氣溫高,細菌容易繁殖,也增加了感染的機會。同時,夏季孩子體內水分蒸發較多,要及時補充足夠的水,不能以奶水來代替水。還應採取必要的降溫措施。如果出現此種腹瀉,只要在飲食和飲水上稍加調理即可治癒。
腹瀉的家庭護理方案腹瀉重在預防,堅持母乳餵養
首先應該堅持母乳餵養:嬰兒出生至4個月時,最好母乳餵養。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母乳餵養期間,媽媽在飲食上切忌辛、辣、油、膩及生冷過量,以免影響到嬰兒。
合理添加輔食,注意飲食衛生
寶寶4個月大後,可以按月齡釋放地添加輔助食品,以適應嬰兒的營養需要。同時應避免在夏季及孩子有病時斷奶。人工或混合餵養的寶寶,不要經常更換的品牌,添加輔食不可過早過量,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
注意嚴格消毒餵養孩子用的奶瓶、奶嘴、奶鍋等。一般奶瓶和奶嘴用水煮30分鐘即可殺死所有的細菌。配方奶要煮沸飲用。禁止給孩子吃在冰箱內放置時間較長的食品、飲料和不乾淨的食物。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寶寶的衣著,應隨氣溫的升降而增減,避免過熱,夜晚睡覺要避免腹部受涼。夏季應多飲水,經常進行溫水浴。
避免交叉感染
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所以應避免孩子與患兒接觸。
養成好的衛生習慣
不要讓孩子養成吃手的習慣,避免病從口入。
合理應用抗生素
避免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以免腸道菌群失調,招致耐藥菌繁殖引發腸炎。
氣溫驟降,身體受涼加快了腸蠕動,會導致腹瀉。天太熱,消化液分泌減少,但是家長還是要給孩子吃太多的東西,導致消化不良,也會導致腹瀉。發生腹瀉最重要的是補給充足的水和電解質,一般每天補液量為每公斤體重約100毫升,其中加糖2克、鹽0.5克。根據寶寶需要隨時口服。寶寶如有嘔吐,仍可少量多次喂飲,寶寶在嘔吐停止後,就可以喂哺奶類。寶寶如果失水嚴重,還應該從靜脈補充液體。
四、腹瀉解決之道當發生腹瀉的時候,首先要分明原因,對症調理才會有好的效果。我們托兒所曾參考李德修老先生及趙鑒秋老師的小兒三字經推拿,治療腹瀉加食療效果很好,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1、傷食乳瀉(乳食過飽,恣食肥甘,損傷脾胃)
主症:口噯酸氣,大便酸臭有泡沫,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腹痛腹脹,痛時欲泄,瀉後痛減,傷於乳者,大便稀薄,色黃白,夾有奶瓣或呈蛋花樣。兼有嘔吐納呆,苔厚膩或微黃,脈滑,指紋紫滯。
處方:輕症:大便日5~6次,八卦、清胃、天河水;重症:大便日10餘次,有脫水現象,八卦10分鐘,清胃15分鐘,天河水15分鐘,利小便10分鐘,腹痛加揉外勞宮10~15分鐘。
食療:炒神曲、焦山楂、炒穀麥芽各9克,雞內金3克,水煎服,治療食瀉。
2、熱瀉(腸胃積熱,外感不正之氣以致運化失職而發之)
主症:泄時暴注下迫,瀉下黃水臭穢或帶泡沫,日10餘次,肛門色紅灼熱,尿黃而少,或伴腹痛身熱,嘔吐煩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紅紫。
處方:六腑。清大腸,清脾胃,下推七節骨。
加減:尿少加利小便穴;嘔吐加八卦;暴瀉傷陰(脫水酸中毒)加揉二馬。
也可用八卦10分鐘,清胃15分鐘,天河水15分鐘,平肝5分鐘。
食療:藿香6克,炒扁豆、車前子各9克,水煎服,加白糖適量,日3次,用於傷暑熱瀉。
3、寒瀉(過食生冷,或腹部受寒以致寒瀉凝結中焦,脾失運化所致)
主症:泄瀉清澈或清水綠色,氣味微腥不臭,兼有腹痛腸鳴,面色白,口不渴,四肢不溫,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浮濡,指紋色淡而沉。
處方:外勞宮,清胃,天河水。
食療:鐵棍山藥、薑片白米粥。
暖臍散敷神闕:將暖臍散(丁香、肉桂、白胡椒、砂仁、蒼術等分為末)用適量凡士林熬成膏,敷神闕,每天換一次。對非實熱性腹瀉均有效。
4、脾虛瀉(體質素弱,飲食不節而患泄瀉,或久瀉傷脾,脾虛失健)
主症:食後即瀉,大便溏泄,水穀不化,色淡黃,夾有不消化物,兼有神疲乏力,腹脹食少,面黃肌瘦,舌淡苔薄白,脈沉緩。
處方:外勞宮、清補脾、平肝。
加減:腹脹加四橫紋;食少消瘦加捏脊。若久瀉不止,下利清穀,消瘦肢冷者,治則溫補脾腎。取穴:二馬。補脾。清補大腸各10分鐘。
食療:炒山藥、生山藥等量,共研細末,米湯或白開水送服。1-2歲每次服1克,3~5歲每次服1.5克,5歲以上每次服3克,用於脾虛瀉。或者鐵棍山藥胡蘿蔔大米粥。
5、驚恐瀉
主症大便稀綠而粘,印堂、山根色青或口鼻周呈青色,晝夜驚悸不安。舌質正常,指紋青。多見於6個月內的嬰兒。
治則:平肝健脾,鎮驚止瀉。
處方:清補脾,平肝,天河水,小天心。
方義:清補脾,平肝健脾,平肝止瀉,天河水、小天心安神鎮驚。
加減法:腹痛便青帶黏液加外勞宮。
食療:蓮子、鐵棍山藥、胡蘿蔔大米粥。
細菌性腹瀉細菌性腹瀉,夏季發病數量高,尤其是在人工的寶寶中更容易發生,因為餵養時所用的器皿和食物很容易被污染,如果消毒不好,就有感染的可能。此外,長期應用抗生素導致菌群失調也可以引起細菌性腹瀉。由於引起腹瀉的細菌不同,各種腹瀉的表現症狀也不相同。
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
多發生在夏季,起病比較緩慢,開始比較輕,然後逐漸加重,出現、低熱及脫水症狀,孩子的大便有腥臭味,多見水樣、黏液狀大便,少數孩子出現膿血便。
金黃色葡萄糖細菌引起的腹瀉
多是由於孩子長期大量服用抗生素導致的菌群失調所致。主要特點為不同程度的、腹瀉和嘔吐,大便開始呈黃綠色,3-4天后變成有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大便,且次數極多,每天可達10-20次,孩子脫水情況嚴重。
黴菌引起的腹瀉
多併發於其他感染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的病兒或是免疫力低下、營養不良的病兒。大便每天3-4次,為黃色稀水樣大便,有的像豆腐渣狀,有的呈綠色、泡沫多,帶有粘液。
治療:治療時首先要避免濫用抗生素,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不要將兩種或三種抗生素一起使用,更不要頻繁地更換用藥。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可選用複方新諾明、痢特靈、氨基苄青黴素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選用萬古黴素或青黴素;黴菌感染應選用制黴菌素或克黴唑。
病毒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多發生於秋季,又稱為“秋季腹瀉”。這種腹瀉起病較急,開始多出現咳嗽、流涕、流淚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小兒發燒,體溫可達39-40℃。發病的當日可排出水樣大便或蛋花湯樣大便,混有少量粘液,無腥臭味。孩子脫水比較嚴重。
這種腹瀉為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藥物是無效的,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給以對症治療或服用中藥。
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
由於嬰幼兒的消化系統功能還不健全,消化能力低,餵養不當很容易發生腹瀉。例如:吃得太多,胃腸無力把食物消化完,輕則大便次數多,重則發生嘔吐。如果母乳不足或過早用粥類、粉糊糖類等食品餵養嬰兒,可因粉糖類發酵而使胃腸脹氣,導致腹瀉。突然更換食物種類,進食大量澱粉類和脂肪類食品也可導致腹瀉的發生。
飲食不當導致的腹瀉,只要適當地調整食物的比例和分量,停止吃那些不適宜的食品,多飲水,防止發生脫水,大多數孩子可以自愈。
氣候因素導致的腹瀉
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強;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由於口渴又易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這些均易誘發腹瀉。
孩子的胃腸道尚未發育成熟,特別是胃酸分泌較少,殺菌能力差;再加上夏天過多地進食飲料,又稀釋了胃酸,這樣,病菌就不能被胃酸殺死,很容易闖過胃酸這一關,進入腸道而引起腹瀉。另外,嬰幼兒胃腸道中各種消化酶也比成人分泌得少,這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導致腹瀉。再者是嬰幼兒生長迅速,需要足夠的營養,而這些營養物質又都要經過胃腸道來消化吸收,胃腸道的負擔相對來說就較重了,容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夏天氣溫高,細菌容易繁殖,也增加了感染的機會。同時,夏季孩子體內水分蒸發較多,要及時補充足夠的水,不能以奶水來代替水。還應採取必要的降溫措施。如果出現此種腹瀉,只要在飲食和飲水上稍加調理即可治癒。
腹瀉的家庭護理方案腹瀉重在預防,堅持母乳餵養
首先應該堅持母乳餵養:嬰兒出生至4個月時,最好母乳餵養。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母乳餵養期間,媽媽在飲食上切忌辛、辣、油、膩及生冷過量,以免影響到嬰兒。
合理添加輔食,注意飲食衛生
寶寶4個月大後,可以按月齡釋放地添加輔助食品,以適應嬰兒的營養需要。同時應避免在夏季及孩子有病時斷奶。人工或混合餵養的寶寶,不要經常更換的品牌,添加輔食不可過早過量,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
注意嚴格消毒餵養孩子用的奶瓶、奶嘴、奶鍋等。一般奶瓶和奶嘴用水煮30分鐘即可殺死所有的細菌。配方奶要煮沸飲用。禁止給孩子吃在冰箱內放置時間較長的食品、飲料和不乾淨的食物。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寶寶的衣著,應隨氣溫的升降而增減,避免過熱,夜晚睡覺要避免腹部受涼。夏季應多飲水,經常進行溫水浴。
避免交叉感染
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所以應避免孩子與患兒接觸。
養成好的衛生習慣
不要讓孩子養成吃手的習慣,避免病從口入。
合理應用抗生素
避免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以免腸道菌群失調,招致耐藥菌繁殖引發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