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起源於皮膚血管的良性腫瘤, 多發生于嬰兒或兒童。 多見於頭、頸部皮膚, 但粘膜、肝臟、腦和肌肉等亦可發生, 以枕部的鮮紅斑痣最常見。 出生時或出生後三個月至六個月內出現, 常發生於頭、臉及頸部, 影響寶寶外觀, 2-8個月一般生長較為迅速, 造成爸媽的擔心。 父母的耐心加上與醫師密切配合, 有時不必治療就可痊癒;但具有危險性的嬰兒血管瘤, 如長在眼睛、咽喉、肢體末端, 則需特別留意。
二、臨床症狀
1、鮮紅斑痣:又名毛細血管擴張痣或葡萄酒樣痣, 表現為一或數個暗紅色或青紅色斑片,
Advertisiment
2、毛細血管瘤:又名草莓狀痣, 表現為一個或數個鮮紅色、柔軟、分葉狀腫瘤, 壓之不褪色。 好發於頭頸部, 通常不在出生時出現, 而是在出生後數周內出現, 數月內增大, 生長迅速, 甚至可達數釐米。 大多在1歲以內長至最大限度, 以後可自行退化, 數年內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3、海綿狀血管瘤:損害一般較大, 自行發生, 在原有毛細血管瘤處發生或位於皮下, 呈圓或不規則形, 可高出皮面, 呈結節狀或分葉狀, 邊界不太清楚, 質軟而有彈性, 多呈淡紫或紫藍色,
Advertisiment
海綿狀血管瘤可伴有血小板減少症和紫癜, 主要發生于嬰兒, 偶見於成人, 是一種嚴重類型, 約1/4病例死於出血、呼吸道感染或惡變。
三、疾病治療
嬰兒血管瘤生長迅速, 或累及重要器官, 或伴有血小板或出血傾向, 可服強的松。 以上藥物的劑量及用法, 須遵醫囑。
治療血管瘤應考慮血管瘤類型、位置, 以及患者的年齡等因素。 目前的治療方法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療、低溫治療、鐳射治療、硬化劑注射等, 一般採用綜合療法。 對嬰幼兒的血管瘤可考慮暫時觀察, 有少數病員能自行消失, 如生長迅速時, 應及時手術切除。
Advertisiment
嬰兒或兒童的血管壁內皮細胞仍處於胚胎狀態, 對激素治療較敏感。 對嬰幼兒生長迅速的海綿狀血管瘤, 可試用強的松龍行瘤腔注射, 或口服強的松, 有時能使腫瘤停止生長或明顯縮小。 成人的血管瘤對激素不敏感。 海綿狀血管瘤可用3%魚肝油酸鈉或其他血管硬化劑行瘤腔注射, 使瘤腔組織纖維化、瘤腔閉鎖, 致腫瘤縮小或消失。 注射時宜暫時壓迫周圍組織, 阻斷血流, 1~2周注射1次。 注射劑量視腫瘤大小而定, 一般魚肝油酸鈉1次不超過5ml, 如療效不好可用外科手術切除或低溫治療。 面部毛細血管瘤可試用氬離子鐳射照射, 鐳射或低溫治療對粘膜下海綿狀血管瘤有一定療效,
Advertisiment
能切除的血管瘤可行手術切除。 切除唇、舌部血管瘤應以不影響功能為前提, 如腫瘤過大則宜做分期切除, 以免影響功能和外形。 切除後可向殘留的腫瘤內注射硬化劑, 腫瘤切除後的創面可直接縫合或用局部皮瓣轉移修復, 大的創面要游離植皮, 洞穿的缺損需行組織移植整複。 蔓狀血管瘤手術時應先結紮切斷與腫瘤交通的動脈, 有時因病變廣泛, 手術時需作一側或雙側頸外動脈結紮, 以減少出血。 近年來, 應用經導管動脈栓塞(TAE)技術, 其止血效果遠比頸外動脈結紮好。 頜骨中心性血管瘤手術時極易出血, 要充分備血, 並採用低溫、降壓麻醉來控制出血。
Advertisiment
目前, 治療血管瘤的方法雖較多, 但對某些大的血管瘤的治療問題尚未完全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