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個月, 嬰兒在俯臥位時, 頭能抬高90度;4個月左右, 能從仰臥位翻身到俯臥位;
嬰兒運動能力的發展先後順序3-4個月, 嬰兒在俯臥位時, 頭能抬高90度;
4個月左右, 能從仰臥位翻身到俯臥位;
5-6個月, 能從俯臥位翻身到仰臥位;
6個月能坐———6個月時, 能雙手支撐在身體前面端坐;
7個月時, 能雙手支撐在身體兩側坐;
8-10個月, 開始不用支撐而自由坐;
1歲-1歲半時, 能開始行走。
徐醫生提醒各位家長, 若嬰兒出現以下表現時, 應警惕腦癱的出現, 並儘早帶孩子到醫院檢查。
●身體無力:1個月時, 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少, 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
Advertisiment
●身軀痙攣:身體發硬, 頭一直向後仰, 表現為嬰兒過早能“抬頭”或仰頭角度過大;
●手握拳:正常嬰兒在3個月時能鬆開手指, 若5-6個月還不能張開, 或拇指內收, 則可能為病徵;
●角弓反張:表現為頭部後伸時, 四肢及軀幹向後伸, 成反角樣;
●神態異常:雙眼不追蹤近距離物體, 神情呆滯, 反應遲鈍, 不與父母對視。
根據徐醫生介紹, 有一些神經反射在嬰兒出生時即有, 隨著嬰兒的發育, 這些反射會逐漸消失。 若長期存在, 表示大腦發育不全或病變, 應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嬰兒運動能力的發展先後順序一、 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
方法:將嬰兒置仰臥位, 四肢伸展, 然後將嬰兒頭部轉向一側。
反應:頭轉向一側的上下肢伸展, 另一側上下肢體屈曲,
Advertisiment
二、 對稱性緊張性迷路反射
方法:將嬰兒保持仰臥位置上。 頭擺正, 雙上下肢伸展。
反應:身體呈過度伸展, 頭後仰。 此反射應在0—4月時消失。
嬰兒運動能力的發展先後順序
三、 對稱性緊張性迷路反射
方法:將嬰兒保持俯臥位置上。 頭擺正, 雙上下肢伸展。
反應:身體以屈曲姿勢為主, 頭部前屈, 臀部凸起。 此反射應在0—4月時消失。
促進運動能力的遊戲培養平衡感的抱高高遊戲
“抱高高”的玩法幾乎是所有嬰兒的最愛, 而跟寶寶多玩這個遊戲, 可訓練其平衡感。 但剛開始玩時, 不能一下就把寶寶舉得過高,
Advertisiment
提高運動感的騎馬遊戲
媽媽將腰部弓起來(不可太高), 讓寶寶趴在媽媽背上, 由於此姿勢會感覺不安穩, 將使寶寶得想辦法讓身體取得平衡。 這個遊戲多重複幾次, 可加強寶寶腰或背部的肌肉。 不過由於寶寶還小, 做此動作時需有另一名大人在旁扶持, 以防寶寶摔落。
加強腰部肌肉的踩踏動作
當手掌用力的推寶寶的腳底時, 寶寶也會反射地用力踩回來, 只要常常練習就能鍛煉其腰部肌肉;還有因為雙腳踩踏時, 呼吸方式也會自然有所調節, 因此也能訓練其肺活量。
培養平衡感的毛毯蕩秋千
用一張毛毯或薄被, 讓寶寶躺在中間,
Advertisiment
增加腰與臂力的尿布體操
1.抓住寶寶的單腳小腿以“1、2”的反復頻率來做彎曲動作。 兩腳輪流替換。
2.讓寶寶自己能伸直雙腿, 大人稍稍協助拉直施壓。
3.拍拍寶寶屁股或摳摳腳底, 讓他做反射動作, 自行能彎曲或伸直雙腿。
4.將寶寶的兩手往肩膀處彎曲。
5.再將4的兩手向兩側伸出展開。
6.讓寶寶拉住大人的手指, 做輕度的向上牽引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