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兒餵養新舊觀念大PK


PK1

舊觀點:蛋黃是初加輔食首選

新說法:1歲後再吃全蛋

好的輔食應該滿足3個條件:適合寶貝的消化特點且易於吸收、滿足生長需要、又不易引發過敏等不良反應。

Advertisiment
6個月後, 嬰兒體內儲存的鐵已消耗殆盡, 以往, 人們通常將蛋黃作為寶貝初加輔食的首選, 認為蛋黃可以幫寶貝補鐵, 然而按“不易引發過敏”這個條件, 蛋黃並不符合。

事實上蛋黃也不是補鐵的最佳食物, 吸收率較低, 所以, 從既滿足嬰兒生長需要, 又防止過敏風險的角度, 推薦寶貝6個月後先添加鐵強化米粉, 7個月左右可以試用豬肝粉, 8個以後可以添加蛋黃、雞肉、豬肉, 9個月左右可以添加牛肉、海產魚等, 1歲以後寶貝腸道發育進一步成熟後再吃全蛋。

PK2

舊觀點:果汁、菜水、稀飯是好輔食

新說法:低營養密度食物請走開!

果汁、菜水、稀飯往往被認為安全營養、易消化、防便秘, 很多媽咪把它們作為最早的輔食,

Advertisiment
在6個月前喂給寶貝。 然而對於胃容量有限的嬰兒來說, 果汁、菜水、清稀飯是典型的低營養密度食物, 屬於糟糕的輔食。 4~6個月前, 除了母乳或者配方奶, 不建議添加任何食物和飲品(喝配方奶的寶貝在兩餐之間可以喂點白開水)。

即使6個月之後, 也不建議將這些食品用於日常輔食添加, 果汁、菜水中缺失了大量有益的維生素和纖維, 而稀飯主要是水, 營養成分單一。 給寶貝添加輔食以完整保留食物全部營養, 幹稀程度以小勺舀起來後不易流汁為佳。 另外, 給一歲前寶貝喝果汁, 一定要稀釋後飲用, 以防增加齲齒風險。

Advertisiment

PK3

舊觀點:拒絕2~3次, 說明寶貝不愛吃、不能吃

新說法:嘗試10~15次之後再下結論

不管是對新食物, 還是新的進食方式, 寶貝都要經歷一個嘗試-學習-接受的過程, 初次添加輔食, 或添加某種新食物時, 寶貝有時會將食物吐出, 重複拒絕2~3次後, 媽咪誤認為寶貝“不愛吃”、“不能吃”, 從而停止輔食添加, 這樣嬰兒也失去了學習進食新鮮食的機會。

研究表明:90%的嬰兒能很快接受新食物,

Advertisiment
另外10%嬰兒經過先舔、勉強接受、吐出、再經反復多次(10~15次)餵養, 最終也可接受每一種新食物。 如用勺子試喂不成功, 或是寶貝將食物吐出, 媽咪不要放棄, 可以隔幾天再試試, 或是換換輔食製作的花樣, 只要堅持用正確的方式給寶貝提供新食物, 總有一天寶貝會愛上輔食。

PK4

舊觀點:輔食做得越細碎越好

新說法:太細輔食不利於咀嚼功能發育

給寶貝添加輔食的目的, 並非只是補充營養, 還要訓練寶貝習慣另外一種進食方式。 輔食添加應注意由細到粗的過渡, 即由泥狀、茸狀過渡到碎沫、小塊(固體食物)。 6個月的嬰兒開始出牙, 消化系統分泌較多的消化酶, 同時出現將固體食物向後送達咽部的功能, 若遲遲不喂固體食物,

Advertisiment
寶貝這一能力在關鍵期得不到發展, 吞咽固體食物的功能會下降。

所以, 輔食不是越細碎越好, 應按月齡發展提供給寶貝不同形狀與軟硬度的食物:到7~8個月時應將食物做成“指狀”或“條狀”, 促進其咀嚼吞咽功能發育;12個月左右, 應該提供一些磨咬纖維性食物也很關鍵。 輔食添加過程中若品種單一化、流質化、重口味化, 對寶貝口腔發育及飲食結構將產生不良影響。

PK5

舊觀點:大人孩子可以吃一鍋

新說法:應分情況對待

初加輔食階段寶貝不適合跟大人同食,媽咪給寶貝添加輔食,應該一樣一樣地添加,每樣食物寶貝嘗試3~5天可以適應,不出現過敏反應,才可以添加下一樣。否則,寶貝出現對食物的不耐受或者過敏現象,媽咪很難找到具體的食物源。

1歲後,日常所吃的主食、蔬菜、肉類等寶貝大都已經嘗試過,咀嚼能力也進一步提升。為了烹調方便,一些主食如粥、米飯、麵條就可以跟大人吃的一樣了,除了注意把豆類食物煮軟爛,幾乎不用再特別加工。

2歲左右,將蔬菜、肉切成比較小塊,做熟後,也可以讓寶貝同食。對於寶貝飲食,媽咪依然要堅持少油少鹽的原則,可以稍加調味將寶貝吃的部分盛出來,然後再加比較濃重的調味料。

PK6

舊觀點:所有輔食都是自製的最好

新說法:可以適當選用加工輔食

自製輔食有原料新鮮、成本低等優勢,家庭自製可以清楚地知道原料的來源和加工過程,媽咪在心理上更加放心。可以說大部分輔食都是自製的好,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輔食媽咪都要自製,有些輔食選擇加工食品會更好。

比如大米、燕麥等雖然都可以做成“米粉”,一來做起來麻煩,二來含鐵量比較低,不能滿足初加輔食階段寶貝的鐵需求,建議媽咪選擇鐵強化米粉;而像“肝泥”、“肝粉”這樣對品質要求比較高的輔食,選擇大品牌的輔食產品,也比去菜市場買生豬肝自己加工,原料來源更有保證。

就安全性而言,大品牌的嬰兒輔食甚至比家庭自製的更衛生安全。不過要提醒媽咪的是,購買時一定要選擇品牌直供的商品,還要看是否得到國際權威的質檢認證!這一點很重要哦!

比如:唯品母嬰電商平臺,產品就是品牌直供,還引入了協力廠商質檢機構瑞士SGS,對其全品類產品進行不定時滾動式抽檢,抽檢項目不僅有媽媽們都關心的熱點問題,同時對國內其他電商平臺甚至是國家相關標準都未關注到的,但對很多相當重要的細節點也要進行抽檢,真正讓媽媽們享受到“不糾結,放心購”的美好體驗和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PK5

舊觀點:大人孩子可以吃一鍋

新說法:應分情況對待

初加輔食階段寶貝不適合跟大人同食,媽咪給寶貝添加輔食,應該一樣一樣地添加,每樣食物寶貝嘗試3~5天可以適應,不出現過敏反應,才可以添加下一樣。否則,寶貝出現對食物的不耐受或者過敏現象,媽咪很難找到具體的食物源。

1歲後,日常所吃的主食、蔬菜、肉類等寶貝大都已經嘗試過,咀嚼能力也進一步提升。為了烹調方便,一些主食如粥、米飯、麵條就可以跟大人吃的一樣了,除了注意把豆類食物煮軟爛,幾乎不用再特別加工。

2歲左右,將蔬菜、肉切成比較小塊,做熟後,也可以讓寶貝同食。對於寶貝飲食,媽咪依然要堅持少油少鹽的原則,可以稍加調味將寶貝吃的部分盛出來,然後再加比較濃重的調味料。

PK6

舊觀點:所有輔食都是自製的最好

新說法:可以適當選用加工輔食

自製輔食有原料新鮮、成本低等優勢,家庭自製可以清楚地知道原料的來源和加工過程,媽咪在心理上更加放心。可以說大部分輔食都是自製的好,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輔食媽咪都要自製,有些輔食選擇加工食品會更好。

比如大米、燕麥等雖然都可以做成“米粉”,一來做起來麻煩,二來含鐵量比較低,不能滿足初加輔食階段寶貝的鐵需求,建議媽咪選擇鐵強化米粉;而像“肝泥”、“肝粉”這樣對品質要求比較高的輔食,選擇大品牌的輔食產品,也比去菜市場買生豬肝自己加工,原料來源更有保證。

就安全性而言,大品牌的嬰兒輔食甚至比家庭自製的更衛生安全。不過要提醒媽咪的是,購買時一定要選擇品牌直供的商品,還要看是否得到國際權威的質檢認證!這一點很重要哦!

比如:唯品母嬰電商平臺,產品就是品牌直供,還引入了協力廠商質檢機構瑞士SGS,對其全品類產品進行不定時滾動式抽檢,抽檢項目不僅有媽媽們都關心的熱點問題,同時對國內其他電商平臺甚至是國家相關標準都未關注到的,但對很多相當重要的細節點也要進行抽檢,真正讓媽媽們享受到“不糾結,放心購”的美好體驗和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