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嬰兒黃疸怎麼治療?大約七成的新生兒會得黃疸。 那麼, 嬰兒黃疸怎麼治療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嬰兒黃疸怎麼治療
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的一周內可能出現皮膚黃染, 這是由於體內膽紅素沉積在皮膚表面所致, 醫學上稱之為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由於血液中的紅細胞過多, 且這類紅細胞壽命短, 易被破壞, 造成膽紅素生成過多;另一方面, 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 使膽紅素代謝受限制等原因, 造成新生兒在一段時間出現黃疸現象。
新生兒發生黃疸可能是生理性的,
Advertisiment
治療黃疸的最好辦法
生理性黃疸高的治療方法
喝白開水。 每天早晚必須都要給孩子喂30ML的白開水, 在白天也要適量的喝水, 讓孩子自身儘早的排掉體內的黃疸。 如果是母乳餵養還好, 如果是喝配方奶粉,
Advertisiment
喝葡萄糖。 發現新生兒黃疸指數高的時候, 給孩子喝點兒葡萄糖水, 把葡萄糖加入水中, 喂給孩子喝就可以, 這是去黃疸的有效方法。
曬太陽。 每天早上十點左右, 陽光不是很厲害的時候給孩子曬太陽, 要儘量多的曬到孩子的皮膚, 但是不要曬到眼睛。
停止母乳。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管用, 那麼就停止餵養母乳兩到三天, 因為黃疸高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母乳, 所以停止餵養母乳以後, 黃疸指數就會下降的。
病理性黃疸高的治療方法
吃藥。 到醫院測量黃疸指數, 如果還是高, 醫生會給開控制黃疸的藥, 比如媽咪愛或者茵梔黃一類的。
照藍光。 如果用完以上方法都不管用, 而且孩子出生已經一兩個月了,
Advertisiment
新生兒黃疸的中醫診療技術
中醫稱為“胎黃”、“胎疸”, 是指以皮膚黃、目黃、小便黃為特徵的一種病症。
病因病機
Advertisiment
病因為感受濕熱之邪, 或寒濕阻滯, 或瘀積發黃。 孕母受濕熱傳於胎兒;或小兒產時、生後感受濕熱邪毒。 濕熱之邪未能輸化, 鬱結於裡, 薰蒸肝膽, 以致膽汁外泄, 而致皮膚面目發黃;因黃色鮮明, 常伴熱象, 故屬陽黃之候。 若由於小兒體稟脾陽虛弱, 複由孕母內蘊之濕所傳;或生後為濕邪所侵, 脾陽受困;亦可因寒濕阻滯, 氣機不暢, 以致肝失疏泄, 膽汁外溢, 而致發黃, 因黃色晦暗, 精神疲乏, 故屬陰黃之候。 若濕熱蘊鬱日久, 肝膽鬱滯, 氣血瘀阻, 則為肝脾大之瘀積發黃。 若濕熱化火, 熱毒熾盛, 熱極生風, 可出現胎黃動風之證(相當於核黃疸)。 若患兒稟賦虛弱, 濕熱熾盛, 正不勝邪, 則可出現胎黃虛脫之證(相當於重度溶血性貧血而引起的急性心功能衰竭)。
Advertisiment
辨證論治
1.濕熱薰蒸證
[證候] 面目皮膚發黃, 顏色鮮明, 狀如橘色, 煩躁啼哭, 小便黃赤, 大便秘結或灰白。 舌紅, 苔黃厚膩, 指紋滯。
[治法] 清熱利濕, 利膽退黃。
[方藥] 茵陳蒿湯。 主要藥物:茵陳、梔子、大黃。
常加用金錢草、郁金、澤瀉、車前子以增強利濕退黃之功。 伴嘔吐者, 加半夏、竹茹降逆止嘔;伴腹脹者加厚樸、枳實理氣導滯;熱重者加黃芩、黃連、虎杖清熱利濕。
2.寒濕阻滯證
[證候] 面目皮膚發黃, 顏色晦暗, 精神倦怠, 不欲吮乳, 時時啼哭, 腹脹便溏, 或大便灰白, 小便黃少。 唇舌偏淡, 苔白滑, 指紋淡。
[治法] 益氣健脾, 溫中化濕。
[方藥] 茵陳理中東加減。 主要藥物:茵陳、黨參、白術、茯苓、乾薑、甘草。
四肢不溫者, 加制附子助陽散寒;腹脹者, 加木香、大腹皮行氣消脹;大便溏泄、胃納呆滯者, 加茯苓、砂仁化濕和胃。
3.瘀積發黃證
[證候] 面目皮膚發黃,顏色晦滯,腹部脹滿,青筋暴露,肝脾大質硬,小便短黃,大便秘結或灰白,唇色暗紅,或衄血。舌見瘀點,指紋紫。
[治法] 活血化瘀,利膽退黃。
[方藥] 血府逐瘀湯合茵陳蒿湯。主要藥物:生地黃、當歸、牛膝、紅花、桃仁、柴胡、枳殼、赤芍、川芎、桔梗、茵陳、梔子、大黃。
經驗方
1.消黃湯
[藥物組成] 茵陳6克,川黃柏6克,山梔子6克,條黃芩6克,川黃連3克,生大黃1克。
[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消黃。
[適應證] 適用於本病濕熱薰蒸型黃疽。
[用法用量] 水煎濃縮至20毫升頻服。
2.利膽湯
[藥物組成] 茵陳6克,蒲公英5克,茯苓5克,郁金3克,天花粉3克,澤瀉3克,梔子3克,生甘草1克。
[功效] 清熱利濕,利膽退黃。
[適應證] 適用於本病濕熱發黃證。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分3次服。
3.茵陳茅根湯
[藥物組成] 茵陳6克,白茅根5克,車前草6克。
[功效] 清熱利濕,利膽退黃。
[適應證] 適用於本病濕熱發黃證。
[用法用量] 水煎30毫升,分次喂服,每日一劑。
4.曹頌昭經驗方——疏利清化湯
[藥物組成] 茵陳12克,金錢草15克,焦梔子6克,廣郁金6克,赤芍藥6克,白芍藥6克,醋柴胡5克,雞內金5克,石打穿l0克,豬苓l0克,茯苓10克。
[功效] 清熱利濕,利膽退黃。
[適應證] 適用於本病濕熱發黃證。
[用法用量] 水煎取汁100~150毫升,分次喂服,每日一劑。
[臨床應用] 肝大明顯者,加丹參、牡丹皮、莪術各10克。
適宜技術
1.外敷法
茵陳、梔子、大黃、芒硝各15克,杏仁6克,郁金、白茅根、車前子、牡丹皮、巴豆霜各l0克,豆豉20克。共煎湯,用紗布蘸藥液熱敷。用於濕熱內蘊型和氣血瘀滯型。
2.灌腸法
茵陳、梔子、大黃、甘草各l0克煎湯,濃煎取汁40毫升,每次2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一次。
3.沐浴法
大黃、梔子、黃柏、芒硝各10克。共煎取汁1000毫升,擦洗患兒全身,一日兩次,3日一療程。用於濕熱內蘊型。
4.推拿法
方法一:取心俞、膈俞穴,每日兩次,一周為一療程。
方法二:按壓膽囊穴,每日兩次,每次3分鐘。
5.敷臍法
茵陳、梔子、大黃、芒硝各30克,杏仁6克,常山、鱉甲、巴豆霜各12克,豆豉60克。將上藥加水共煎湯去渣,用紗布蘸藥液熱敷臍部,每次15分鐘,每日3~4次,3日為一療程。
嬰兒黃疸怎麼治療就介紹到這裡了,如果您還有其他相關內容想要瞭解的,可以流覽相關的文章。
加茯苓、砂仁化濕和胃。3.瘀積發黃證
[證候] 面目皮膚發黃,顏色晦滯,腹部脹滿,青筋暴露,肝脾大質硬,小便短黃,大便秘結或灰白,唇色暗紅,或衄血。舌見瘀點,指紋紫。
[治法] 活血化瘀,利膽退黃。
[方藥] 血府逐瘀湯合茵陳蒿湯。主要藥物:生地黃、當歸、牛膝、紅花、桃仁、柴胡、枳殼、赤芍、川芎、桔梗、茵陳、梔子、大黃。
經驗方
1.消黃湯
[藥物組成] 茵陳6克,川黃柏6克,山梔子6克,條黃芩6克,川黃連3克,生大黃1克。
[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消黃。
[適應證] 適用於本病濕熱薰蒸型黃疽。
[用法用量] 水煎濃縮至20毫升頻服。
2.利膽湯
[藥物組成] 茵陳6克,蒲公英5克,茯苓5克,郁金3克,天花粉3克,澤瀉3克,梔子3克,生甘草1克。
[功效] 清熱利濕,利膽退黃。
[適應證] 適用於本病濕熱發黃證。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分3次服。
3.茵陳茅根湯
[藥物組成] 茵陳6克,白茅根5克,車前草6克。
[功效] 清熱利濕,利膽退黃。
[適應證] 適用於本病濕熱發黃證。
[用法用量] 水煎30毫升,分次喂服,每日一劑。
4.曹頌昭經驗方——疏利清化湯
[藥物組成] 茵陳12克,金錢草15克,焦梔子6克,廣郁金6克,赤芍藥6克,白芍藥6克,醋柴胡5克,雞內金5克,石打穿l0克,豬苓l0克,茯苓10克。
[功效] 清熱利濕,利膽退黃。
[適應證] 適用於本病濕熱發黃證。
[用法用量] 水煎取汁100~150毫升,分次喂服,每日一劑。
[臨床應用] 肝大明顯者,加丹參、牡丹皮、莪術各10克。
適宜技術
1.外敷法
茵陳、梔子、大黃、芒硝各15克,杏仁6克,郁金、白茅根、車前子、牡丹皮、巴豆霜各l0克,豆豉20克。共煎湯,用紗布蘸藥液熱敷。用於濕熱內蘊型和氣血瘀滯型。
2.灌腸法
茵陳、梔子、大黃、甘草各l0克煎湯,濃煎取汁40毫升,每次2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一次。
3.沐浴法
大黃、梔子、黃柏、芒硝各10克。共煎取汁1000毫升,擦洗患兒全身,一日兩次,3日一療程。用於濕熱內蘊型。
4.推拿法
方法一:取心俞、膈俞穴,每日兩次,一周為一療程。
方法二:按壓膽囊穴,每日兩次,每次3分鐘。
5.敷臍法
茵陳、梔子、大黃、芒硝各30克,杏仁6克,常山、鱉甲、巴豆霜各12克,豆豉60克。將上藥加水共煎湯去渣,用紗布蘸藥液熱敷臍部,每次15分鐘,每日3~4次,3日為一療程。
嬰兒黃疸怎麼治療就介紹到這裡了,如果您還有其他相關內容想要瞭解的,可以流覽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