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可愛, 從孩子出生開始, 就會迫不及待地教習孩子各種技能和知識, 非常注重對孩子智慧的培養。 實際上, 聰明寶寶的重要養成秘訣是:學會和寶寶交流, 滿足寶寶的情感需求。
寶寶的情感發展
新生寶寶只知道吃喝拉撒, 沒有情感需求?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 寶寶天生就擁有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模仿等各種能力, 這就使寶寶一生下來, 就有和爸爸媽媽交流的天賦。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可別以為寶寶還不會說話, 就忽視寶寶還有情感上的需求。
Advertisiment
1 初生的嬰兒只有兩種情緒反應:得到滿足時的愉快和不能被滿足時的不愉快;
2 2~3個月的孩子會微笑, 對父母的回應能有反應;
3 4~5個月的孩子情緒逐漸複雜, 他的情緒不僅僅只是吃喝拉撒引起的了, 情感方面的需求增加;
4 6~7個月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喜好, 知道怕生, 特別喜歡黏著媽媽;
5 8~9個月的孩子學會了模仿, 也漸漸明白大人表情的清楚含義;
6 10~12個月的孩子能清楚地表達出生氣、害怕、同情、著急等情緒;
7 到了兩歲左右的時候, 成人所具有的大部分情緒, 包括一些複雜的情緒, 寶寶都已經具有。 他的情感是否得到滿足, 決定著他的情緒反應。 同時, 寶寶已經開始比較複雜的情感體驗, 如他喜歡和親近的人“交流”, 從而獲得愉快的經驗。
Advertisiment
家長對寶寶的情感付出和情感交流, 主導著孩子的情緒反應, 如孩子是膽小、害羞、愛發脾氣、怕這怕那, 還是愉快、樂觀、積極, 都和他的情感是否得到滿足相關。
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的情感體驗, 在寶寶身上都有易變的特點, 因為寶寶的個性還在發展之中, 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 導致情緒多變。 在這個階段, 家長正確的引導, 對寶寶情感的健康發展非常重要。
寶寶的情感需要
孩子對父母情感的需求, 會通過各種各樣的表現方式體現出來。 如清晨醒來的時候, 孩子想看到父母的笑臉;喝完奶, 他希望爸爸媽媽能陪他說話玩耍, 或者常常躺在媽媽的懷抱裡讓他覺得更加滿足;如果家庭的環境和睦溫馨, 會讓孩子覺得更開心,
Advertisiment
情感需求的表現方式
對不會說話或表達不清楚的寶寶來說, 情感上的需求不容易被父母發現, 當需求不能及時得到滿足的時候, 他們最常採用的表現方式就是哭。 寶寶哭的原因有很多, 有時候寶寶哭了, 爸爸媽媽檢查過後, 發現他既不是餓了、尿布濕了, 也不是身體不舒服了, 這個時候父母往往有點一籌莫展。 實際上, 很多時候不明原因的哭泣, 都是因為寶寶有情感上的需求, 如想要媽媽抱了、想和爸爸媽媽親熱了……
Advertisiment
當孩子不是因為生理的原因哭鬧時, 家長可試著抱起孩子, 給予安慰。 研究發現, 抱起出生一周內的新生兒, 有80%的孩子會從哭鬧中趨向安靜。 可見, 寶寶的哭聲, 很多時候傳遞著這樣一個資訊:爸爸媽媽, 我想你們抱我、陪我玩。
常用的情感交流方式
在滿足孩子情感需求的時候, 家長常常採用、也比較有效的方式, 有哪些?
和寶寶的目光交流
眼睛是重要的資訊傳遞通道, 和寶寶之間的對視, 是非常有用的情感交流方式。 當寶寶把注意力集中在媽媽的面孔上時, 媽媽可以看著寶寶的眼睛, 和寶寶說一說話, 寶寶會很好奇地看著你, 並能從你的注視裡感受到你想傳達的關愛與喜歡。 和寶寶對視的距離最好保持在20~30釐米。
Advertisiment
和寶寶的語言交流
語言交流也是父母和孩子進行情感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即使是面對不會說話的寶寶, 父母也可以在多種場合下對孩子說話, 如給寶寶洗澡的時候、餵奶的時候、穿衣服的時候, 都可以和孩子說說話, 如“寶寶, 我們要喝奶了, 你肚子餓不餓啊?”“穿衣服了, 今天的衣服圖案是小鴨子哦!”之類的, 其實你並不是在自言自語, 雖然孩子還不能和你交談, 但是從你的語氣和表情中, 寶寶能感覺出父母的愛意。 在寶寶出生後, 父母可採用語言交談的方式, 盡可能給寶寶創造一個豐富的情感世界。
和寶寶進行接觸、撫摸
和寶寶的肌膚接觸, 也是滿足寶寶情感需要的一種方式。 父母的擁抱, 是讓寶寶覺得安心的有效途徑, 在父母的擁抱中,寶寶感受到自己得到重視與關愛,能讓心理得到良好的發展,同時,肌膚接觸也有利於寶寶的抓握反射,讓寶寶的動作更加靈活。平時給寶寶餵奶時、逗他玩耍時,都可以和寶寶進行親密接觸,也可以經常給寶寶按摩、進行撫觸,增加接觸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滿足寶寶的情感需求。
用表情引導寶寶
寶寶最容易注意到的,是爸爸媽媽面對他時的表情,雖然他的情緒發展還沒有健全,但在爸爸媽媽的表情中,他能夠清楚地感覺出是高興還是生氣。當寶寶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心理安慰時,父母溫暖的笑、親切的擁抱等正向的表情,能輕易地感染孩子,讓他覺得父母瞭解了他的需求,並且給予了他想要的回饋。平時和寶寶相處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做一些誇張的表情,並配合語言,如:“寶寶,看著媽媽,媽媽在笑。”然後開心地笑幾下,“表演”給寶寶看,寶寶也會跟著你一起樂呢!
重視對寶寶的情感教育
長期以來,家長和幼稚園普遍重視的,是對孩子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對孩子品德、情感方面的付出,相對要少的多。父母問的最多的是:“這個你會不會?”“今天你學到了什麼?”至於情感上的需求,父母則往往忽視了,或者認為孩子根本還不懂得情感,隨著年齡的增加,自然而然就具備了。
想要讓父母重視對孩子的情感教育和情感付出,當然首先要讓家長瞭解情感滿足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
1 滿足孩子對愛的情感需求,可以幫孩子建立幸福感,從而建立更快樂的健康的心態。如果孩子的母愛需求得不到滿足,會帶來不可彌補的心理陰影。
2 幼兒期是情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幼兒將來的個性形成及心理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關鍵時期給孩子正確的情感教育,有助於孩子的發展。
3 年齡越小的孩子,需要的“愛”越多,而給孩子愛的最好途徑,就是情感交流,父母用心體會,才能感受到孩子最細微的精神需要。
寶寶的幸福感
孩子的幸福感有主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指孩子完全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這種主要幸福感在孩子3歲左右建立起來,在此之前,家長對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愛就變得很重要,因為首要幸福感一旦被建立,終生都會存在,孩子的依戀模式也會變得更加健康,心理安全建設得到保障。
首要幸福感也會影響到次要幸福感,次要幸福感包括從遊戲、玩樂等活動中得到的快樂,首要幸福感不健全的人,次要幸福感也很難健全。而幸福感不健全的人,就很容易被外界干擾,比如父母一個無心的動作或語言,就會讓孩子想:“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他被愛的感覺很容易被動搖,因此快樂也就更多地依賴外在的條件,不夠堅定。
怎樣滿足寶寶的情感需求
瞭解孩子的意願
想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當然要先瞭解孩子的想法,窺探孩子的內心世界到底需要什麼,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給孩子他需要的。
尊重孩子的選擇
瞭解了孩子的意願之後,還要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知道自己是被重視的,他的情感需求同樣得到父母的重視,幫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
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
孩子的情感需求會通過情緒的變化反應出來,所以父母要留心觀察孩子的情緒有什麼變化,如不高興了、開心了,根據孩子不同的變化給予不同的回應,能更正確地給孩子正確的情緒引導。
和孩子一起學習
情感既然是一種需要教育完成的專案,那麼家長就該和孩子一起學習,學習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緒,引導孩子的情感發展朝向正向的方向發展。
情感教育,爸爸不缺席
一說到情感教育,很多爸爸都會說:“這是媽媽的責任,媽媽比較細膩,能更好觀察到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說:“我每天這麼忙,哪有空去關心孩子在想什麼?”但是在對孩子的情感教育中,爸爸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孩子的情感世界中總缺少爸爸的身影,他的首要幸福感就很難健全發展。而媽媽和爸爸的性別差異,也讓媽媽不能代替爸爸執行情感關注的任務。爸爸要記住,孩子的情感需求,不僅僅是對媽媽有要求,爸爸同樣不可缺少。
結語
孩子的情感具有衝動性和不穩定性,對孩子的情感教育也是長期堅持才能完成的事情。情感教育關係著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給孩子情感上的滿足,也給孩子發展的動力。
在父母的擁抱中,寶寶感受到自己得到重視與關愛,能讓心理得到良好的發展,同時,肌膚接觸也有利於寶寶的抓握反射,讓寶寶的動作更加靈活。平時給寶寶餵奶時、逗他玩耍時,都可以和寶寶進行親密接觸,也可以經常給寶寶按摩、進行撫觸,增加接觸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滿足寶寶的情感需求。用表情引導寶寶
寶寶最容易注意到的,是爸爸媽媽面對他時的表情,雖然他的情緒發展還沒有健全,但在爸爸媽媽的表情中,他能夠清楚地感覺出是高興還是生氣。當寶寶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心理安慰時,父母溫暖的笑、親切的擁抱等正向的表情,能輕易地感染孩子,讓他覺得父母瞭解了他的需求,並且給予了他想要的回饋。平時和寶寶相處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做一些誇張的表情,並配合語言,如:“寶寶,看著媽媽,媽媽在笑。”然後開心地笑幾下,“表演”給寶寶看,寶寶也會跟著你一起樂呢!
重視對寶寶的情感教育
長期以來,家長和幼稚園普遍重視的,是對孩子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對孩子品德、情感方面的付出,相對要少的多。父母問的最多的是:“這個你會不會?”“今天你學到了什麼?”至於情感上的需求,父母則往往忽視了,或者認為孩子根本還不懂得情感,隨著年齡的增加,自然而然就具備了。
想要讓父母重視對孩子的情感教育和情感付出,當然首先要讓家長瞭解情感滿足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
1 滿足孩子對愛的情感需求,可以幫孩子建立幸福感,從而建立更快樂的健康的心態。如果孩子的母愛需求得不到滿足,會帶來不可彌補的心理陰影。
2 幼兒期是情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幼兒將來的個性形成及心理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關鍵時期給孩子正確的情感教育,有助於孩子的發展。
3 年齡越小的孩子,需要的“愛”越多,而給孩子愛的最好途徑,就是情感交流,父母用心體會,才能感受到孩子最細微的精神需要。
寶寶的幸福感
孩子的幸福感有主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指孩子完全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這種主要幸福感在孩子3歲左右建立起來,在此之前,家長對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愛就變得很重要,因為首要幸福感一旦被建立,終生都會存在,孩子的依戀模式也會變得更加健康,心理安全建設得到保障。
首要幸福感也會影響到次要幸福感,次要幸福感包括從遊戲、玩樂等活動中得到的快樂,首要幸福感不健全的人,次要幸福感也很難健全。而幸福感不健全的人,就很容易被外界干擾,比如父母一個無心的動作或語言,就會讓孩子想:“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他被愛的感覺很容易被動搖,因此快樂也就更多地依賴外在的條件,不夠堅定。
怎樣滿足寶寶的情感需求
瞭解孩子的意願
想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當然要先瞭解孩子的想法,窺探孩子的內心世界到底需要什麼,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給孩子他需要的。
尊重孩子的選擇
瞭解了孩子的意願之後,還要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知道自己是被重視的,他的情感需求同樣得到父母的重視,幫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
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
孩子的情感需求會通過情緒的變化反應出來,所以父母要留心觀察孩子的情緒有什麼變化,如不高興了、開心了,根據孩子不同的變化給予不同的回應,能更正確地給孩子正確的情緒引導。
和孩子一起學習
情感既然是一種需要教育完成的專案,那麼家長就該和孩子一起學習,學習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緒,引導孩子的情感發展朝向正向的方向發展。
情感教育,爸爸不缺席
一說到情感教育,很多爸爸都會說:“這是媽媽的責任,媽媽比較細膩,能更好觀察到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說:“我每天這麼忙,哪有空去關心孩子在想什麼?”但是在對孩子的情感教育中,爸爸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孩子的情感世界中總缺少爸爸的身影,他的首要幸福感就很難健全發展。而媽媽和爸爸的性別差異,也讓媽媽不能代替爸爸執行情感關注的任務。爸爸要記住,孩子的情感需求,不僅僅是對媽媽有要求,爸爸同樣不可缺少。
結語
孩子的情感具有衝動性和不穩定性,對孩子的情感教育也是長期堅持才能完成的事情。情感教育關係著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給孩子情感上的滿足,也給孩子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