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就診需知

經常在醫院門診可以碰到焦急如焚的爸爸媽媽, 不是忙著照顧、哄小孩, 要不就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 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筆者在臨床上就經常碰到, 一問三不知或是鉅細靡遺告訴你任何訊息的爸爸媽媽, 但我們需要快速而重點的了解病情并處理。 通常我會以下列問題來問爸爸媽媽, 又稱就醫五問答:

1.此次發病的癥狀、時間, 之前有無求治?(此可了解病情大概的進展。 )

2.為什么選擇到本院就醫?(醫師轉介或病況極為嚴重, 必須到大醫院就醫。 )

3.有無對食物、藥物、物品、輸血、環境等過敏?

4.有無先天性、遺傳性、代謝性疾病?

Advertisiment

5.過去病史、手術史?以期迅速了解并處理病情。

除了以上的就醫五問答之外, 亦將嬰幼兒就診須知詳述如下:

(一)確定寶寶的病況及就診之醫療院所。

國內小兒科就診年齡范圍定在十四歲, 因此, 小于十四歲的兒童生病, 均應以小兒科為第一優先就診科別, 若有需要, 再由醫師建議轉診其他科別。

(二)向醫護人員簡明扼要說明就醫五問答(見前)。

(三)提供記錄以供醫護人員參考。

如果您有自己的記錄、x光片或別家醫院的記錄, 就診時都可提供醫護人員參考, 如此, 可幫助醫護人員加速了解病情, 減少重覆的檢驗。

(四)回答醫護人員的問題。

醫護人員會依新病人入院常規, 詢問一些基本資料及與病況相關的問題,

Advertisiment
因此, 父母還必須耐心的回答這些問題。

(五)暫勿離開孩子或留下可連絡到父母的電話。

父母是兒童的監護人, 很多侵入性的診斷或治療的決定權, 在父母身上而非兒童本身。 另外, 意識較為清楚的嬰幼兒, 此時可能需要父母從旁協助, 以期能順利讓醫師診視病情。

修正錯誤的就醫觀念

1.勿由非父母或非照顧者送醫。

此時, 孩子常因對大人不熟而大哭大鬧, 且醫護人員問診時, 一問三不知, 不利于醫師診療, 更易耽誤病情。

2.勿電話看診。

嬰幼兒臨床癥狀的表現, 常是兒科醫師診斷病情最重要的依據。 電話看診的缺點是看不到, 而經由他人描述, 在癥狀判斷的認知上會有個別差異。

3.急癥者勿自行在街上亂投醫。

Advertisiment

常見來醫院的病童已在某家醫院診治過, 但因沒床位或沒儀器而到另一家醫院……。 可利用臺北緊急醫療網系統, 先留在醫院急診室, 請該院與臺北緊急醫療網聯絡好后, 再乘坐救護車前往。 如此若病況有變化時, 才能及時處理, 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路途及找尋醫院中。

4.勿自行投藥。

非由(中)醫師所開的處方, 都可能對孩子健康有不良的影響, 因此, 千萬別在孩子未診斷前, 自行拿藥給孩子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