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夏季熱”, 醫學上稱為“暑熱症”, 是炎夏酷暑時節, 嬰幼兒常見的發熱性疾病。 多見於半歲至3歲的小兒, 主要由於小兒身體發育不完善, 體溫調節功能較差, 不能很好 地維持正常的產熱和散熱的動態平衡, 以致排汗不暢, 散熱慢, 難以適應夏秋酷暑環境所致 。
小兒得了“夏季熱”, 表現為發熱, 煩燥, 易哭, 唇幹活燥, 口渴欲飲, 飲水量多, 小便次數多, 量也多, 無汗或少汗, 皮膚乾燥灼熱, 食欲不振, 精神萎靡, 疲乏嗜睡, 形體消 瘦。 而作血常規、大小便常規及其他功能檢驗時, 又無病理性改變。 醫生常把“夏季熱”的 症狀概括為“三多一少”:即多發熱、多口渴、多尿、少汗。
Advertisiment
目前尚未發現“夏季熱”有傳染性和免疫性。 患此病後, 下一年仍可復發, 有的患兒可持續2—4年, 但症狀多比上年度輕, 病程亦較短。 雖然此病可不治而愈, 不會留下後遺症, 但若不切實加強護理, 也會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
小兒“夏季熱”缺乏特效藥, 因此防治的重點在於加強護理。
首先要注意居室通風、涼爽,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不要給小兒穿得過多過緊, 要穿柔軟、寬大的衣服,
Advertisiment
第二注意飲食營養。 飲食宜清淡, 少吃油膩和刺激性食物, 同時注意營養, 多給孩子吃高蛋白、高維生素而又易於消化的流質、半流質食物, 如乳類、蛋、肉類、新鮮蔬菜、水果 類等, 適當補充含卵磷脂、腦磷脂、神經脂和微量元素鋅的食物, 如蛋黃、瘦肉、魚等, 以 促進小兒腦神經系統的健康發育和完善。 此外, 常給孩子吃些具有解毒、消暑、止渴和利尿作用的食物、飲料如西瓜、冬瓜和綠豆湯、烏梅水、金銀花露等。
第三可選服中藥。 中藥治療“夏季熱”療效較好。 通常可服用六一散、金銀花露或金銀花、杭菊花煎湯代茶飲,
Advertisiment
第四是留心病情變化, 及時求醫求治。 小兒患“夏季熱”後, 若體溫持續超過40℃, 並伴有驚跳、嗜睡, 甚至驚厥、昏迷等嚴重神經系統症狀時, 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以確保小兒健康。